人物简介
王肯,1924年生于辽宁海城,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吉剧创始人之一、二人转专家、东北文化研究者,吉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其创作和改编的吉剧有《搬窑》、《买菜卖菜》、《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著有《二人转史料》、《王肯戏曲集》等。
二人转界有句流传已久的说法:“王肯的词儿,那炳晨的曲儿;高茹的嘴儿,马力的腿儿。”王肯,这位创作出秧歌剧《二流子转变》和吉剧《包公赔情》、《燕青卖线》等作品的著名二人转专家、吉剧创始人之一,于5日去世。昨日,记者从王肯的长女王木箫、次女王红箫处证实了这一消息,老人因重感冒医治无效在长病逝,享年87岁。据悉,王肯遗体告别仪式将于9日在长春息园举行。
未写完的母校旧事
作为剧作家和二人转研究者,王肯一生笔耕不辍,经典吉剧《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三放参姑娘》都是他的代表作,他还著有《二人转史料》、《王肯戏曲集》等研究专著。直到去世前,王肯仍坚持写作,他有意把自己少年时在长春伪满建国大学读书和1947年投奔解放区的经历记述成书。
王红箫告诉记者,2011年春节,著名作家张笑天到家中看望王肯,“张笑天说让他写写上学时候的事儿,我父亲听了觉得挺好,于是就动了下笔的念头。”可惜的是,这本承载着王肯少年历程的小说,一直没写多少,如今人已去,那些过去的故事、曾经的慷慨激昂岁月恐怕永远没人知晓了。
赵本山称王肯“老爹”
对于王肯来说,二人转是他无比热爱的事业,而二人转艺人则是他牵挂的对象。因为真心实意地对待二人转艺人,不少艺人都把王肯当做最好的朋友。王木箫说, “有的二人转艺人临终时把用一生汗水浸透的大板手玉子留给他作纪念,有的吩咐徒弟把从未外传的唱段寄给他,有的则把珍藏一生的《穷人论》传给他。”
不仅与老艺人们相交,王肯对于年轻二人转艺人也相当支持,赵本山就是其中一位。王木箫回忆说,“赵本山称我父亲为‘老爹’。2010年我父亲住院,赵本山当时在长春参加电影节,他知道以后,在晚上十点专门赶到医院看望父亲。因为不熟悉医院的路线,赵本山在地下车库被困了三四十分钟,可即便这样,他也没有离开。见到‘老爹’后,还专门留下了一万块钱让他好好养病。”
住花子房采得一手资料
王肯创作的吉剧剧目,不仅东北观众喜闻乐见。当年省吉剧团赴香港演出他创作的《包公赶驴》、《三放参姑娘》以及《三请樊梨花》等,在当地引起轰动,香港一家报纸撰文称王肯为“吉剧功臣”。
为了创作吉剧剧目、研究二人转,王肯当年吃了不少苦。王木箫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二人转仍是“下九流中的下九流”,谁都瞧不起。可即便这样,王肯也没有放弃对二人转的研究。从1950年开始,每年的寒暑假,王肯都背着行李到东北三省各地去采风。为了得到一手资料,“父亲舍弃了县里专门给他安排的招待所,跟二人转老艺人一起住四面漏风的花子房,晚上睡觉还要把衣服专门挂起来,否则身上就会爬满虱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王肯采集到了不少一手资料,为二人转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材料。
(记者 尹丛丛报道)
(责编: 山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