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梅兰芳访美谢幕十五次 杜月笙玩票办堂会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9日12:28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高磊

  “2012首季城市之光·艺术课堂”课程计划

  地点:上海城市剧院 票价:20、40、60元

  二月——中西弦乐的对话

  2月12日 弦动我心——交响乐团中的弦乐家族

  2月26日 一起“玩”二胡——关于二胡的无限可能

  三月——中西舞蹈的对话

  3月11日 民族很时尚——说说民族民间舞

  中国传统戏曲和民俗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戏曲文化已融入春节的民俗文化中。如戏曲中的人物,有的成为春节的“门神”,有的被画在“年画”上,有的被画在灯笼上,走进千家万户。而“看年戏”更成为春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今,人们常常感叹,农历新年的“味儿”少了,的确,搁在过去,光是梨园行,迎新的“热闹”就不少。

  昨日,在上海城市剧院,由新闻晨报(微博)、闵行区文广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公益品牌项目——“城市之光·艺术课堂”就请来了资深电视人、麒派再传弟子汪灏,就“文化的底色、回忆的力量——从新年京剧音乐会说起”为主题,和观众聊了聊新年京剧音乐会。

  原来,旧时梨园的新年传统以及“角儿”、“戏痴”,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

  “封箱戏”与“开台戏”

  初一不演戏,一年都不顺

  旧时京剧戏班有条不成文的规矩,一过腊月二十三,即祭灶日,各戏班都要在演完本年度的最后一出戏后,把放置服饰、道具的衣箱封存起来,行里人谓之“封箱”,而这场告别演出则称为“封箱戏”。封箱戏是为答谢观众一年来的捧场,让观众和演员都欢欢喜喜地过年,所以也有贺岁剧的意思,剧目必是喜庆、吉祥、热闹、有趣的。通常,“封箱戏”由演员们各演拿手戏一出,最后一出则反串合演,其中,反串戏最受欢迎。京剧“四大名旦”都演过反串戏。梅兰芳曾反串过《叭蜡庙》中的武生黄天霸、《辕门射戟》中的小生吕布和《清风寨》中的花脸李逵等不同行当的角色。

  戏班在年底“封箱”以后,正月初一演出的第一场戏称“开台戏”。演出前,演员们要启封、开箱,在舞台各处贴上“开锣大吉”、“开台大吉”等吉祥红帖。开台戏都是以《跳加官》、《天官赐福》开始,后面的大戏也是《龙凤呈祥》之类的喜庆剧目。初一这天,戏班里所有演员无论家里出什么事,甚至一年也演不了几场戏的年老体衰者,都要登台演出,这是因为他们始终把“初一不演戏,一年都不顺”当作恪守不渝的信条。

  “窝窝头义务戏”

  强强联手救济同行

  旧时梨园行还有个好传统,在梨园公会一手操办下,每年年底唱一次大义务戏,俗称“窝窝头义务戏”,戏迷多呼之“窝头会”,将所得票款用来救济贫苦同行,给他们凑点过年钱。为什么叫“窝窝头义务戏”呢?北京人都知道,棒子面做的窝窝头是穷人用以果腹的主食,它表明贫苦同行所分得的这点钱,也只能够吃顿窝窝头的。演出当日,凡是在梨园公会的贫苦伶人先到后台签名,等候分钱。一旦钱不够分,就由在外地演出的名角负责补齐。梅兰芳就是经常给汇款补齐的一位。

  据说,每年的“窝头会”,凡在京的名角无不争先恐后,不计戏码,不计排名,以义演为荣。强强联手的结果,使得难得一见的群戏、冷戏或反串惊现于舞台,以至于场场爆棚,戏迷大呼过瘾。

  其中,传为佳话的一次“窝头会”是在1925年,原定大轴是余叔岩、梅兰芳、杨小楼、王凤卿的《回荆州》,余叔岩饰乔玄,王凤卿饰刘备,杨小楼饰赵云,梅兰芳饰孙尚香。不过,余叔岩自请演鲁肃,将乔玄一角让给马连良。这是余叔岩的慧眼和厚道处,这一行为无疑提携了马连良。从此,马连良唱红了乔玄,成为其拿手杰作之一。

  带京剧走出国门

  梅兰芳访美谢幕十五次

  谈京剧,不能错过的一个名字就是梅兰芳。

  1930年,梅兰芳在美国的首场演出安排在时尚大都会纽约,当最后一个剧目结束后,谢幕竟达15次之多!起初,他穿着戏装到台前,待他卸妆后,观众的掌声仍然不断,梅君穿着长袍马褂再次出去鞠躬,观众发现原先那个柔声细语,婀娜多姿的美女是男人所扮,于是大家更加疯狂。其实观众并不是仅仅惊叹于男人演女人,因为这在西方舞台中并不鲜见,而感动的是他并非单纯模仿女人的一姿一态,而是艺术再现了女性的本质和意象,因而他的表演时尚前卫,超越了西方人舞台的写实力量,跨越了男人演女人的表象状态。

  此后,梅先生移师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等地。“梅兰芳热”的兴起,为当年一度因济萧条而情绪低迷的美国民众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梅兰芳访问旧金山时,当地一位裁缝激动地握着他的手说:“您来到这里,我整整忙了2个月,因为全城的贵妇们都请我赶制新的衣服,目的就是为了与您见面。”那一次,梅兰芳与卓别林、电影演员黛丽娥都见了面,还获得了洛杉矶市波摩拿学院文学博士的荣誉学位。

  对于这段旧事,京剧圈内津津乐道至今,此次“城市之光·艺术课堂”主讲人汪灏感慨道:“梅先生是梨园行中最早与知识分子交友的京剧演员,他从不摒弃传统,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找平衡点,以时尚前沿的心态,回望、缔造手中的京剧艺术。他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自己文化的底色,开放、包容、自信,才能与世界展开平等的对话,才能真正赢得世界的尊重。”

  头号戏迷办空前堂会

  杜月笙台上常忘词

  提起杜月笙,旧时上海滩无人不识,无人不晓,事实上,这个巨头有天下头号戏迷之称,不光爱听爱看,还请专人教授,学会后上台演出,如1924年为难民组织募捐义演,他演过《连环套》;1930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微博)开幕时,他演过《打严嵩》;1931年上海中华赈济会募捐义演,他演过《骆马湖》。

  杜月笙喜欢结交戏曲界人士,教他戏的老师是在天津德胜魁科班出科的苗胜春。杜月笙不是科班出身,基本功浅薄,在台上拙于做功,苗胜春教他在行头上出新花样,以弥补表演不足。如他演《连环套》里的黄天霸,先后四次出场,就为他设计了四身相当考究的苏绣褶子,出一次场换一身。他戴的盔头,加了许多水钻作点缀,灯光下熠熠生辉。

  因为水钻的分量沉重,戴在头上很不舒服,他在台上常因此忘记台词。这时,负责把场的苗胜春便捧着小茶壶走上台去,借给杜月笙饮茶的机会,在他耳边悄声提词。杜月笙自我解嘲说:“唱一出戏实在太累,不亚于生场病,我这才是苦中作乐。”

  旧社会,绅商大吏讲究举办堂会,这在杜月笙家习以为常。1931年为祝贺杜家祠堂落成举办的堂会,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大名旦,生行演员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谭富英,武生演员杨小楼、李吉瑞,小生演员姜妙香、金钟仁,老旦演员龚云甫,丑角演员肖长华、马富禄以及南方名角麒麟童、刘奎官等京剧名家荟萃一堂,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堂会。

  又如1947年,为祝贺杜月笙60寿辰举办的堂会,连演十天,又是名角毕至,女老生孟小冬专程前往,演了一段《搜孤救孤》。此前十多年间,孟小冬只登过一次台,再就是这次为杜月笙祝寿又演了一次,此后再不登台表演。更令杜月笙自豪的是,他自1913年在上海结识梅兰芳以后,梅总是有求必应,杜宅每次举办堂会,梅兰芳有请必到,而且还陪杜合演过《四郎探母·坐宫》,这是花多少钱也难以买到的荣耀。

  杜月笙有五房妻妾,其中的两位为专业戏曲演员。1921年,成名于天津的第一代河北梆子、京剧兼工的女演员小兰英,带领儿女姚玉兰、姚玉英姐妹到上海黄金剧院演出,经黄金荣的夫人李志清从中说和,将姚玉兰许给杜月笙为侧室。杜月笙的最后一位夫人孟小冬,出身于梨园世家,为女老生魁首,后随杜月笙迁至香港。1950年,病中的杜月笙与孟小冬在香港补行婚礼,一年后,杜月笙病逝。

(责编: 山水)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