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央芭蕾舞团(微博)取得了辉煌的演出业绩。从寒风凛冽的哈尔滨到骄阳似火的海南,从田园静谧的爱丁堡到细雨纷飞的华盛顿,都见证了中芭的成功。2012年,中央芭蕾舞团将续写精彩。
整合资源 打造精品
在第一届WORKSHOP芭蕾创意工作坊营造的良好创作氛围和社会好评的基础上,中芭于2011年4月举办了第二届芭蕾创意工作坊,演出剧目均由年轻演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排练而成,充分反映了中芭旺盛的创造力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中芭继续积极利用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与国外演出团体、艺术家合作编排剧目,培养和锻炼艺术人才。在2011年的“中法文化交流之春”活动中,德籍编导帕特里克根据中国作曲家叶小钢《大地之歌》创编的舞蹈,以李白多篇作品为蓝本,饱含中国古典文化神韵,是以芭蕾为载体歌颂中国文化艺术的独特作品,引起中法观众和业内人士强烈反响。
面向世界进行“请进来”战略,为中芭积累精品剧目夯实了基础。2011年3月,中芭邀请博尼诺来团恢复了《卡门》、《阿莱城姑娘》两个剧目的排演。2011年8月,邀请米歇尔来团为优秀青年演员何晓宇、张熙排练瑞士编导大师莫里斯·贝雅的代表作品《火鸟》。另外,德国教员罗兰·沃格、捷克教员巴巴拉以及芭蕾大师张伟强和张华芳也被中芭请来教课排练。
加快“走出去”步伐
2011年,是中芭近年来出访最频繁的一年,中芭先后参加了德国汉堡尼金斯基芭蕾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开幕式演出、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中国——一个国家的艺术”文化系列活动。另外,中芭还赴香港参加了“游艺亚洲——世界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赴澳门参加了澳门回归祖国12周年庆典。
中芭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介绍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使国际社会增进了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的了解和认识,直观地看到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当代芭蕾舞者的精神风貌和中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正如肯尼迪艺术中心总裁迈克尔·凯瑟所说:“我们不用知道中芭带来的是什么剧目,因为仅凭中芭在国际芭蕾舞坛的名气,恐怕任何一部都是精品。”
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中央芭蕾舞团2011全年演出颇为频密。在身心疲惫、饱受伤病困扰的情况下,演职员发扬中芭精神,圆满完成全年演出计划。
在海南“三下乡”活动中,演员冒着倾盆大雨在临时搭建的水泥台演出《红色娘子军》,感动了当地百姓;在全国巡演的某站,很多演员因食物中毒身体虚脱,大家强忍病痛互相补台;在香港文化中心,为保证4天内完成3台演出,舞台技术人员熬夜装台没有休息时间。
中芭围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服务。无论巡演日程多么紧张,中芭都会安排到比较偏远的城市进行若干场演出,邀请买不起票的群众观看。在广东肇庆,免费邀请当地群众观看演出之前的带装彩排;在广东中山,中芭交响乐团在社区举办现场音乐会;在河南洛阳,演员和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作为国家院团,中芭积极参加文化部主办的2011年国家优秀剧目展演。参演的3台剧目、6场演出的平均上座率达到95%,较之上一年基本保持平稳,受到了观众和评审专家的好评。参演剧目和个人获得了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8项荣誉。
2011年初,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微博)应邀赴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参加该团50周年庆典活动,并出席了在当地举办的世界芭蕾舞团团长会议,扩大了中芭在国际舞蹈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完成为舞团伴奏的本职工作外,中芭交响乐团先后举办了《格拉芙曼钢琴独奏音乐会》、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马勒第七交响曲》等11场专场音乐会。通过排练和运作专业音乐会,交响乐团整体得到很大锻炼,艺术水平和综合组织能力得到了业内外人士的肯定和赞誉。
2012精彩继续
2012年,中央芭蕾舞团将一如既往地举办第三届WORKSHOP芭蕾创意工作坊。在总结前两届创意工作坊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启发创新,激发演员艺术原创热情和智慧,以中国古典文学为蓝本,鼓励青年演职员放飞自己创意的翅膀。
本年度的重头戏莫过于引进德国汉堡芭蕾舞团团长约翰·诺伊梅尔创作的芭蕾舞剧《小美人鱼》。该剧取材于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首演于2005年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约翰·诺伊梅尔版《小美人鱼》充满艺术想象,舞台布景既现代又梦幻,整个制作精致典雅。排演该剧是对演员和舞台技术人员的很好锻炼。目前该剧已进入前期筹备阶段,预计9月将在北京天桥剧场首演。
中芭将延续与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的合作,邀请法国编导来京合作编排“中法文化交流之春”芭蕾精品晚会。与此同时,中芭将加大“走出去”力度,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3月,剧团160人将应澳大利亚维多利亚艺术中心邀请赴墨尔本演出5场《牡丹亭》;预计5月底赴希腊、土耳其参加艺术节演出。
巩固公益性艺术教育活动成果,加大惠民演出力度,树立“走进芭蕾”公益品牌也是中芭2012年度的工作重心。把“走、转、改”工作列为中芭的工作方向和长效机制,与“高雅艺术进校园”“三下乡”等常规惠民工程结合起来,尽最大可能让百姓共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果。
(责编: 葱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