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连话话剧恶搞《梁祝》 一年连演300多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16日16:43  北国网-半岛晨报微博

  一部大连话话剧《梁山伯和他的祝英台和她的马文才》在过去一年演了300多场,如今门票已经卖到3月份。但事实上,这部话剧从2010年7月首演至去年6月的近一年时间都未被观众熟知,更不被业内人士看好,最惨时只有一两个观众。然而,从去年6月开始,依靠观众的口口相传,再加上融入越来越多的大连话元素,这部戏开始备受关注,甚至得到了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成为小剧场小成本话剧的一个奇迹,也由此引发一场本土文化现象的探讨:能否把它打造成一张名片?

  爆红背后:最惨时全场只有一两个观众

  去年6月初开始,每天晚上7点,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微博)戏剧厅都会座无虚席,由艺隆演出公司出品的名为《梁山伯和他的祝英台和她的马文才》的Ⅰ、Ⅱ两部颠覆爆笑版大连话话剧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想买票需要提前好多天。在一个半小时的演出中,观众几乎是从头笑到尾。该话剧的突然走红让主创方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同样是这部戏,但从2010年7月首演到2011年6月的近一年内,观众少得可怜,常常一场演出只有一两个观众。

  为什么演了快一年都没有火,后来却突然火了?出品人陈晓红介绍说,决定编排这部戏的灵感来自她在北京和上海的市场考察,因为那里的话剧市场多是这种颠覆性的新锐风格,于是她在前年从上海请来两名资深的编剧和导演编排此剧。他们深入大连老百姓的民间生活,发现在中山广场有许多老人围在那打滚子,这些画面后来都被融进剧情。

  陈晓红说,当去年6月的一天剧场里第一次出现座席满员的情况时,她和演员们都不太相信:“这真的是卖出去的票吗?会不会是谁开玩笑来闹场的? ”结果,演出结束后,当天就有大量的观众继续买票,而此后每天的门票销售也都是靠这些观众的口口相传。

  班底揭秘:80后团队随时在生活中找笑点

  第一部成形之后,第二部就由大连本地人延续此前的风格进行创作,也渐渐融合更多的大连元素。剧中,梁山伯是一个嗜赌成性的街头混混,而祝英台则变成了假小子,二人的爱情竟然缘于一次打滚子。

  如此颠覆的剧情改编,加上地道的大连话,成为这部话剧的特点。当梁山伯被祝英台暴打时,他感慨着:“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啊! ”而他在滚子大赛中遭遇菜鸟对家时则愤怒地说:“我上10分,下家上10分,你还能上10分吗?你脑子什么做的?小石子吗?我真让你磕了! ”这些大连话台词非常贴近本土生活,引得台下观众爆笑不止。

  80后的王冬毕业于艺术类学校,大学时就开始创作话剧,他不仅在戏中扮演了梁山伯,也是第二部的编剧和导演,剧中的许多搞笑桥段都是由他和剧中演员坐在一起商讨出来的,他们随时在生活中发现搞笑的元素,像“溜达猪”、“倒车”等都会随时加进剧本,所以几乎每天晚上的演出都会加入一些新的桥段。王冬说,这也是许多观众看了十几遍还要继续看的原因,因为大连人最了解大连人的笑点在哪儿。

  现象探讨

  大连话话剧能否成为本土文化名片?

  爆笑版《梁祝》的火爆不仅成了许多都市白领茶余饭后的话题,也成为一种大连的本土文化现象,因为在大连,甚至是国内,目前还没有哪一部小剧场、小成本的话剧可以连演300多场。按照主创人员的计划,这部剧会在4月份推出第三部,并且形式上会再有创新,剧中人物都会穿越到另一个时代,但是不会违背原著“化蝶”的主题。陈晓红表示,希望把这部戏打造成一张本地文化的名片,当然,它能否像海派清口、津味相声一样成为地方文化的代表,还需探讨。

  正方 年轻观众买账 演员成了“明星”

  这部戏的观众群体大多是70后、80后的都市白领,他们通常自己看过之后还会推荐给其他朋友。一位80后观众看过3遍,他对记者说:“这部戏看了一遍还有再看一遍的欲望,因为它能够给我带来欢笑。我是土生土长的大连人,对大连话有特殊感情,但是随着成长,许多熟悉的口语逐渐消失,而在这部戏里,听到地道的海蛎子味感觉十分亲切。”

  剧中的一些演员也成了这些年轻白领的追捧对象,梁山伯的扮演者王冬,因其标准的大连口音和搞笑的外形及表演,现在拥有大批粉丝,几乎走到哪都会被人认出。而马文才的扮演者刘谋峰因其帅气的外形,更是成了小“明星”,现在不仅出演话剧,也接拍影视剧和广告,由本报海力网投资出品的电影《有人拉屋米》便由他担任男主角。

  反方 恶搞有争议 不能观众要啥给啥

  这部戏在策划阶段和演出阶段,都曾邀请一些大连本土的业内人士参与讨论和观看,记者昨日也采访了几位。其中,有些人在这部戏的策划阶段就曾提出反对意见,他们对于颠覆性地改编名著无法理解,对《梁祝》“化蝶”的凄美主题被恶搞成爆笑风格难以接受。

  不过,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肯定意见,他们认为,田沁鑫(微博)、孟京辉(微博)等话剧名导的作品都是癫狂风格,并且受到业内的普遍认可,因此大连的本土话剧也应该有所创新和探索。只是如果想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不能观众要什么就给什么,还需要有一些文化价值上的引导。首席记者李洪波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