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推销员之死》将公演 朱琳朱旭传承艺术(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5日16:26  北京晚报
朱琳 朱琳
朱旭 朱旭

  北京人艺3月28日至4月19日再度公演话剧《推销员之死》。这部经典作品1983年曾由该剧原著者阿瑟·米勒亲自执导,英若诚、朱琳、朱旭等人首演,从此成为人艺舞台上的经典之作。如今随着进入联排阶段,新版导演李六乙(微博)特意让剧组的主演们带着各自的问题,登门拜访朱琳、朱旭,向老艺术家取经、求教。本报记者独家跟随丁志诚、卢芳、邹建、荆浩、苗驰等新版《推销员之死》主演,来到朱琳、朱旭的家中,记录下两代戏剧人亲密交流和艺术传承的感人时刻。

  拜访朱琳

  老太太说最喜欢丁俊晖

  朱琳今年已经89岁,就住在东直门附近一个普通小区的老楼中。推开斑驳的单元门,沿着陈旧的楼道,记者跟随着手捧鲜花、糕点的青年演员卢芳、荆浩,来到这位当年被阿瑟·米勒盛赞为“最好的琳达之一”的朱琳老师家中。

  穿着家居毛衣的朱琳老师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里的斯诺克台球赛,见到大家,她满脸笑容接过鲜花,招呼大家落座,并指着电视里的台球赛说道:“我最喜欢看这个!”大家好奇地问她喜欢谁,她得意地笑道:“最喜欢丁俊晖!我是他球迷!”

  由于年轻时便酷爱运动,甚至上小学时就在学校体育比赛中得过女子全能项目冠军的朱琳,虽然已年近九旬,但健康状况依然令人赞叹。八十多岁时,她还参加了不少影视剧演出,现在耳朵和腿脚虽然不大好使,但她坚持不请全天保姆照顾,而只用一个半天小时工,“我要自己多活动。我现在每天不用拐棍,坚持一天走个几百步。我还可以只用15分钟就给自己做一顿饭。我会做红烧肉,阿姨做饭还是我教她的!”最有意思的是,朱琳说她19岁时曾被医生诊断说她心脏不好,“但我现在心脏又好了!”她骄傲地说道:“我的骨头特别好,摔了5次,都没摔坏。上次从床上掉下来,昏睡了4个小时,怎么被送到医院的都不知道。可我到了医院就好了,吃好早点就要回家,但被强迫着住了七八天院,做了个仔细检查。医生说我的心脏就像是六七十岁人的心脏,不像有问题的。”

  对《推销员之死》这个戏,朱琳充满感情:“真是个好戏!当年这个戏在美国了不得!第一次上演就一连演了400多场一年多!阿瑟·米勒和我们的合作也很愉快,他很惊讶中国演员对他的剧本的理解和演出都很理想,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想。在中国演出时,他请了美国各界人士来看。《推销员之死》在全世界不少国家都有不同版本演出,米勒说,我演的这个琳达是最好的之一。”

  当年台词全记着呢

  在新版《推销员之死》中和朱琳当年一样扮演琳达的卢芳,趴在朱琳耳边向她请教,朱琳笑道:“世界上最难讲的就是自己怎么演戏!”不过,她还是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三十年前60岁的自己如何塑造和演出《推销员之死》的很多细节。“琳达这个人物,我非常喜欢!她非常能干,是个很体贴的美国下层家庭主妇。”朱琳对卢芳说:“当时阿瑟·米勒曾对我说,如果琳达出去工作,一定可以做一个办公室主任。但她在家中满肚子心事,始终不快乐,对自己的丈夫充满了关心和担心,但又要装作若无其事、非常快乐的样子,内心很痛苦。”

  朱琳特别提到一场琳达训儿子的戏,“这段戏台词很长,写得太好了!我当时演得不错。后来还给戏剧训练班讲过这段表演。”朱琳一边引用剧中的台词,一边说道:“琳达憋了一肚子火、一肚子悲哀,训儿子训到最后自己很痛苦,她想让两个儿子明白他们父亲的处境和心情,告诉孩子们,父亲为了这个家每天要往返700英里,希望两个孩子能争气,因为她实在没有别的指望了。”卢芳惊叹道:“天啊,您全记着呢,一点儿都没忘!”在新版《推销员之死》中扮演大儿子的青年演员荆浩也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不住地点头。

  朱琳又说到剧中一场重头戏“安魂曲”。“琳达不经意地就流下眼泪”,朱琳说,“我一演到这就哭!”卢芳也忍不住说道:“我也是!”两个“琳达”说得动情,甚至声音都有些哽咽。但朱琳又说道:“我演戏时很容易流眼泪,当时阿瑟·米勒对我说,你别浪费眼泪,你演得很好,但可以少流点眼泪。我就跟他辩论,解释我为什么会流泪。他后来写了一本关于排这个戏的书,还提到了这事儿,说当时差点辩论不过我。”说到此处,朱琳和卢芳又都大笑起来。朱琳接着说:“首演时,安魂曲那段我的独白,把阿瑟·米勒都感动得哭了。他后来对我说,你看,你不哭,观众只听你讲台词,他们就哭了。”

  正计划亲笔写自传

  阿瑟·米勒当年给人艺排戏时,每天都记日记,回美国后很快就根据日记出了书《阿瑟·米勒手记:“推销员”在北京》,其中写道:“朱琳,据我所知,是中国话剧界的巨星,却没有一点明星的架子,一点也不装腔作势。”“注视着她的眼睛,我感到很放心——好演员总是能让导演放心。她有着那种智慧的火花,也有人称之为机敏,她知道演员对某种感觉应当收放自如……我现在害怕起来:她的聪明到最后会胜过我,让我捉襟见肘。”现在的新版《推销员之死》剧组,也给每位演员都发了这本书让大家学习。朱琳说:“米勒出书的时候,请我和朱旭去了,我当时还朗诵了那段训儿子的台词。我后来到美国访问的时候,美国人都管我叫琳达。米勒夫妇热情地接待我,我也邀请他能再找机会来中国。”朱琳感慨道,“我们都希望他能再来给我们导戏,我们都非常喜欢他的剧本,以前也没演过这样的戏。可惜没能实现,可惜英若诚后来也不在了。”

  说到故去的老友,还有自己的丈夫、北京人艺著名艺术家刁光覃,朱琳不免有些神伤,不过她立刻给大家看眼前的茶几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张朱旭多年以前写给她的字条:“有一段时间,朱旭看我情绪低落,就给我写了这样几句话:‘看破放下,般若发光,自在平常,法身清凉。’我没事就看看它。”两位老艺术家令人敬仰的深厚情谊和人生智慧,让卢芳、荆浩啧啧赞叹,纷纷拿出手机拍下这张珍贵的字条。

  滔滔不绝回忆自己多次大难不死的坎坷人生以及辉煌传奇的从艺道路,朱琳一聊就是两个小时。她还不用任何人搀扶,起身带大家去书房参观她和丈夫刁光覃的各种经典剧照,言语中充满对故人的深深敬佩和怀念。朱琳还从书桌抽屉中取出一张几年前整版报道她的《北京晚报》,告诉记者她正计划自己亲笔写自传,“我打算每天写一点,三到五年写完。”

  虽然听不够朱琳老师生动、丰富的人生故事,但为了老人的身体,大家只能依依不舍地和她话别。虽然步履蹒跚,但朱琳老师坚持一直送大家到门口。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极其乐观的人生态度,大家都挑指称赞,朱琳却说:“我没什么可悲观的,我这一辈子运气很好,老天很照顾!我遇到的全是第一流的大导演,洪深、焦菊隐、欧阳山尊、梅阡、阿瑟·米勒,如果不是他们,我的表演不会有这样的成绩,你说我多幸福啊!”

  探望朱旭

  带两瓶好酒主动交“学费”

  年初刚在大戏《家》中以82岁高龄登台演出过的朱旭,最近因为有些感冒咳嗽在家静养。但年轻演员们都特想去朱旭老师家玩,因为“老爷子人太可爱,家里好玩的东西又多!”最终,李六乙导演只“批准”了在剧中扮演威利的丁志诚、和朱旭当年扮演同一角色查利的邹建和扮演小儿子的苗驰三位演员上门拜访老爷子。

  随和好客的朱老爷子,一打开门就高兴地鼓掌欢迎大家。温暖、舒适的家庭气氛以及朱旭和老伴两人满面的笑容,都让人如沐春风。三位新版《推销员之死》的主演递上两瓶老爷子爱喝的好酒,立刻就开门见山向亲人一样的老爷子一个劲儿“诉苦”:“我们现在遇到瓶颈期了!您得给我们指点迷津啊!”

  一个劲儿感叹“这个戏不好弄”的丁志诚首先“吐苦水”:“我二十年没回剧院演戏了,当年表演学的是真听真看真生活,这么多年在外边拍戏也都是靠的这点东西。和您们当年演这个戏时舞台是一种写实的状态不一样,现在的处理不是这样,舞台观念比较现代,不是那种生活戏,像我这种不经常演舞台剧的人挺不适应的,觉得找不到根,挺晕的。”已经参演了人艺多部重要剧目的青年演员邹建也说:“我演查利这个角色,现在对人物的感觉还是觉得‘飘’,有些肯节儿的地方吃不准台词的意思,也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动作来配合这些台词。”几位年轻演员还拿出手机,给朱旭看新版《推销员之死》舞美设计的照片,确实和比较写实的老版舞台设计有很大不同。

  老爷子句句都在点儿上

  丁志诚特别提到剧中一场“打牌”的戏“很难演”,邹建也问道:“在这个戏中,查利对威利到底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当年扮演查利的朱旭耐心听完演员的意见们后,说道:“打牌这场戏是查利第一次出场,他心里知道威利有自杀的倾向,所以他一进威利家,立刻就问琳达‘没出什么事吧?’他心里惦记着威利呢!打牌时他也一直关心着威利,这一场戏整个都是查利在观察威利,包括试探着问威利‘你要找工作吗?’但威利却不愿谈这个事儿,说‘我有工作!’阿瑟·米勒这个戏写得针脚很密,小的细节上都很用心。包括查利听到威利在家里嚷嚷,为了照顾威利的自尊心,就说‘这个墙太薄,你们家打个嚏喷我都听得见,所以你声音不大,没吵到我。’多细腻啊!我在新加坡演出时,就有观众说,人这一辈子要是交到一个像查利这样的朋友该有多幸运啊!”

  朱旭就像昨晚刚刚演完这部戏一样,每句对白每个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连说台词带分析人物心理,让几位演员听得频频点头,很多地方甚至有恍然大悟之感。听得兴起的丁志诚更是兴奋地恨不得立刻找出一副牌来跟朱旭老爷子“对词儿”:“你看老爷子刚说这几句,句句都在点儿上!”苗驰也感叹:“真是字字珠玑!”

  老伴同意去排练场看看

  朱旭又说道:“还有那句台词:‘你到哪年才能长大?’这句话查利对威利说了好几次,什么意思呢?在这个戏中,威利和查利很大的差别在于,威利希望人和人之间充满感情,但查利却认为人和人之间关系很现实,‘口袋里有了钱别人就喜欢你’,所以他认为威利老长不大。”老爷子几句话就把威利和查利之间的人物特点和关系都点透了。丁志诚难抑激动,一边拍着桌子一边感慨:“我觉得我们不能光坐在那儿聊这个戏背后的文化啊、思想啊,必须得从这些具体的人物台词、心理、动作来细排。”

  苗驰也赶紧把自己的台词和困惑说给朱旭听,朱旭一两句话就让一干演员都有了拨开云见明月的领悟之感。在老爷子朴实又智慧的指点下得到很大启发和收获的三位演员,都一个劲儿表示想请老爷子出山,到排练场给大家再说说戏。在一旁为大家端茶送水果的朱旭老伴宋凤仪老师,也建议朱旭亲自到排练场为演员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丁志诚感叹道:“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到的剧院,看了不少老前辈演戏,当时北京人艺最让我敬佩的就是您和林连昆两位。我觉得说是现实主义,但很多人都是拿腔拿调,就看您老爷子的戏,太有生活有魅力了!您怎么做到的在那个年代就能那么生活地去表演呢?”朱旭沉思了一下,说道:“当年中戏毕业的学生没有能在舞台上出来的,大家都琢磨怎么回事儿,于是之说了一句话:‘元素代替不了创造。’演员的根本任务是演人,就像我们常说的,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所以后来姜文他们那一班,上第一课就是观察生活,结果他们那一班出了多少人才啊!”

  一边琢磨着老爷子一辈子积累而来的真知灼见,一边期盼着老爷子能早日到排练场为大家指点迷津,三位演员起身告别还在病中的朱旭。宋凤仪老师拿出她撰写的书《夕阳红中话朱旭》送给他们,演员们欣喜地请两位老人签名。对于他们来说,朱旭这样的前辈名师,实在是太大的财富宝藏;而这次登门求教,实在是收获太多。

  本报记者王润

  J069 李刚摄   

(责编: sammi)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