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话剧演员焦晃日前透露,将在下半年继续上演莎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北京人艺7月底至8月初来沪献演的5出剧目也都是经典戏。近来一批受观众瞩目的戏剧,都是通过时间考验、在戏剧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经典精品。由戏剧人合力营造的复苏经典氛围,不仅让观众认识到好戏的真正模样,还将引发城市文化精神的积极层面。
经典好戏引发热潮
近来各地戏剧人不约而同地“回归”经典大戏的道路,复演大剧场严肃戏剧成为新趋势。北京人艺60周年庆唯一一个“北京城外”的活动,就是到上海大剧院(微博)上演《原野》《窝头会馆》等剧目。前者是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后者是2009年上演至今、具有《茶馆》“气质”的献礼剧目。
赖声川(微博)领衔的台湾表演工作坊3月8日在北京首演了其13年前的剧目《十三角关系》,引发观剧热潮。该剧原计划在沪上演2场,如今加演至4场也一票难求。 香港舞台剧《蝴蝶是自由的》“十周年纪念版”,也将从4月13日起在沪上演。这出上世纪70年代末诞生在百老汇、讲述人性解放的剧目,10年前的女主演焦 媛在纪念版中依然保有19岁少女的纯情。此外,田沁鑫(微博)导演的《四世同堂》《红玫瑰与白玫瑰》也将来沪上演第二、第三轮……以上这些舞台剧都是大剧场、大制作的大戏,也都是盛演数年、数十年不衰的好戏。
观众期待审美升华
“经典复演”的火种,由今年2月初焦晃领衔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燃起。不少青年话剧观众承认,一开始都未必能一口气读顺埃及艳后的名字。但是,随着元老级艺术家的倾情演出,不少观众开始意识到经典戏剧的高妙。现代人剧社张余认为,经典回归是大势所趋。因为,兴盛了10余年的小剧场话剧在创作题材、演出风格、视野格局等方面都遇到了瓶颈。资深戏剧观众对益发模式化的小剧场话剧失去了原先的先锋意味渐感失望,想寻求观剧的“审美升华”。与此同时,根据影视剧改编的话剧又面临太有观众基础,从而众口难调的局面。在会计事务所工作的沈裴看话剧多年,正准备去买北京人艺的话剧票。她认为当下买小剧场话剧票感 觉像赌博,“花钱去看经典剧目,看到的多半比较美好。”
城市需要戏剧精神
青年导演石俊认为,当下不少跟风、应景的小剧场话剧,因为粗制滥造缺乏舞台生命力,演完一轮就倒掉,这不符合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努力方向。中国话剧史专家丁罗男表示,戏剧精神向来是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剧场里经典剧目的频繁上演能推动社会风气积极向上。戏剧,无论题材是古或今,都是对当下思潮的具 体体现。青年编剧余青峰(微博)则认为,好戏一定浸透了编剧、导演的心血,既具有当时的时代性又能在各个时代反复上演。而演出商也必然乐于主办这类一定能吸引观众的好剧目。既叫好又叫座的经典大戏,或将以城中热事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让众人思索何为主流价值观。
本报记者 朱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