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本身就是话题,他的一举一动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而这些关注正是基于他另类的创新所带来的结果。很多同行都说张艺谋就是追求舞台效果,不算啥,但有人说张艺谋让更多的人结识中国文化,不好吗?从电影导演、国际电影大奖、捧红中国一个又一个的国际明星,到2008奥运开幕,大型创新文艺表现,如今的张艺谋又要操刀京剧,不管好坏,张艺谋自己俨然就是最佳的品牌。到底有无商业目的?又抱着怎样的心态?
正方:老谋子赢就赢在“不务正业”上
著名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郑洞天曾对张艺谋跨界这样评价:张艺谋的所谓“跨界”,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很正常的现象。一个优秀的、具有国际声望的导演,从事一件代表国家形象,或者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公共活动,肯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张艺谋搞的是一种“大视觉”,而并非像有些评论所说的“不务正业”。著名导演郭宝昌曾评价张艺谋:“张艺谋赢就赢在了‘不务正业’上。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我不这么认为,只有通过多种尝试和各种前卫的想法,才能不断前进,使自身的东西得到提高。 ”
反方:穿着旗袍跳芭蕾 亏他想得出
某文艺评论家曾对张艺谋玩舞台剧,作出这样评价:我在那部充满波普色彩的新编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就闻到了一种腐尸的气味。“穿着旗袍跳芭蕾”、“边跳芭蕾边打麻将”,也亏他想得出来!
而对张艺谋此举造成的公众效应,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研究所副所长贾磊磊分析了原因,“张艺谋并不是非常好的舞台剧导演,也不是非常好的晚会导演,但大的公共性的娱乐活动都会请张艺谋做导演。这种文化变成了对一个问题表面的东西特别关注,而对它的实质忽略。但现在相当一批人,对张艺谋的认知是把他当成明星来肯定的,他承担的很多工作和他的实际能力有巨大的差距。 ”
中立方:今天的文化产品已不是昔日的“纯”艺术品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讲师洪帆表示,不管你承不承认,张艺谋实际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航母,这种品牌效应让他成为众多公共娱乐性活动的首要人选。今天的文化产品已经不是昔日的“纯”艺术品,因此消费者(而非纯鉴赏者)对品牌花哨外观的诉求不亚于“纯”质量,张艺谋现在的所作所为是应时代要求。就技艺层面来说,张艺谋的跨界作品极可能“纯水准”低于专业创作者,但一定不是最差的,还可能带来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就张艺谋今日的地位来说,过不过这个界无甚影响。说他沽名钓誉也可,说他勇气可嘉也行。
特约记者 李方卓
延伸阅读
是否还有京剧外行执导过京剧?
请京剧“外行”来执导京剧,对国家大剧院(微博)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此前创作的大型景观京剧《赤壁》的导演是著名歌舞晚会导演张继钢。这次《春秋》的创作,基本上沿袭《赤壁》的委约创作模式,编剧正是《赤壁》的编剧蔡赴朝。
“掘地见母”的故事讲的是啥
全剧改编自《左传》中“掘地见母”的故事,讲述了郑庄公寤生因母亲姜氏偏爱其弟共叔段,母子失和。共叔段因为在京城作乱败亡,寤生于是将姜氏安置颍地,并发誓“不及黄泉,互不相见”。之后经过颍考叔感化,掘地见母,恢复母子之情。 实习生毕萌萌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