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人艺上海展演收官 持续19天表演20场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6日11:31  北京日报
上海大剧院 上海大剧院

  舞台上群星闪耀,谢幕演员在掌声与欢呼声中一次次返场鞠躬;舞台下灯光闪烁,现场观众为拍照高高举起的上百个手机屏幕仿佛是一双双闪耀的明眸,记录下这一夜上海大剧院(微博)的精彩。

  昨晚,北京人艺经典剧目《窝头会馆》结束了最后一场演出,为此次人艺建院六十周年赴上海展演画上了完满句号。此前,《知己》、《我爱桃花》、《原野》、《关系》也相继登场。五部精品剧目,持续19天的20场表演,能够容纳1620人的上海大剧院大剧场每场座无虚席,3万余名观众见证了北京人艺时隔24年与上海的再次相约。

  “京味切口”相约“吴侬软语”

  《窝头会馆》是一部京味十足的人艺经典保留剧目,不仅语速快、台词多,“齐活”、“见天儿”、“幺蛾子”等老北京俚语更是俯拾皆是,妙语连珠。出生在京城南片胡同的编剧刘恒说,自己在写剧本前先写了一千多行顺口溜,力求使得台词更为淳朴、地道、北京化。就连主演徐帆都感慨,剧中很多北京古话自己都是在现场对稿时才弄明白的,怕上海观众在理解上有困难。

  面对避免语言文化障碍加字幕的建议,导演林兆华认为没有必要,刘恒也表示希望通过原汁原味的“京味切口”提供给观众一种真实感情的复制。剧组成员的自信、底气在演出现场得到了彰显与证明。开场仅三分钟,宋丹丹(微博)和徐帆在戏中的互掐斗嘴就赢得了上海观众多达8次的集体笑声,频率之高甚至让人忘记台下面对的是操着吴侬软语的海派文化。

  “语速很快,但是感觉非常抓人心。”复旦大学的一位女学生说:“有些单个词语我虽然不太明白确切的含义,但是通过戏剧情境可以推断、感受出,我觉得或许恰恰是这种陌生感、新鲜感才能够让我体会到京味戏剧的滋味。”

  操着一口吴侬细语的蔡女士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她坦言自己的耳朵有时候会跟不上演员的语速。“但是我觉得即使不听台词,就是通过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我就能理解戏剧想要表达的意思。”蔡女士说:“人艺的演员能把角色刻画得如此生动真实,功底确实扎实,他们能够营造出一种感染力。”

  大师-大作-大戏

  上海大剧院西侧的墙壁旁,不少观众争相在一张“北京人艺甲子”巨幅海报下合影留念。上面印着此次人艺派出与上海观众见面的演员名字,不仅有人称《窝头会馆》“五星上将”的濮存昕、何冰、杨立新(微博)、宋丹丹、徐帆,也有冯远征(微博)、胡军(微博)、吕中等观众熟知的实力派。

  年过七旬的王大妈称,自己这次之所以选择《窝头会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五星上将”。“我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是我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在校期间还是清华戏剧团成员,我对北京人艺太有感情了。”《茶馆》、《蔡文姬》、《日出》,老人紧接着念出了一系列年轻时看过的人艺经典剧目,“我非常喜欢1959年人艺《伊索》里面的演员舒绣文。听说人艺现在要排一部新戏《甲子园》,里面有我们这一代的蓝天野、朱旭等老艺术家,我准备到时候飞去北京看。”王大妈兴致勃勃地说。

  北京人艺上一次来上海是1988年,时隔24年再度相约,剧院秉承“大师、大作、大戏、大演员”理念,集合国内话剧领域一线剧作团队,确保来沪每部作品都原汁原味、不打折扣。除了戏剧表演,由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制作的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历史展览也在上海大剧院同期举行。人艺院长张和平称,赴沪展演从筹备到成形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包括剧目选择、档期协调、地址确定等大量工作,可谓是“重拳出击”。“在我印象中剧目选择至少经过四轮讨论,反复在众多作品中精心挑选,争取呈现给上海观众风格全面的各种经典。”张和平回忆说。

  上海观众也以“超乎想象”的热情对人艺此番付出给予了回馈。3月14日五部话剧正式开票,当天一些场次的低票价和公益票就已经基本售完。6月上旬,距离演出还有一个多月,《窝头会馆》和《关系》的戏票也已售罄。面对上海观众的热烈反响,院长张和平动情地说:“我们唯有感谢,上海观众对于北京人艺不只是热情,而是深深的感情。”

  人艺的风格是文化的力量

  北京人艺此次展演为何能引发上海观众如此热情?下一个六十年人艺话剧、甚至中国话剧将往何处去?这些问题同样引发了上海话剧同行的关注与思考。

  “张和平院长提出建立学者型剧院,这个定位在今天很不容易,但是非常负责任。”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杨绍林(微博)在昨天下午举办的北京人艺赴沪演出座谈会上感慨道。同样作为剧院管理者的他认为,戏剧的精神在于对生命的关照和对世界的发现,北京人艺有如此多剧目得以传承就是源于对这种精神的坚守,“话剧不是一个发大财的职业,过度商业化是做不好的,它需要我们怀着敬畏之情用灵魂去拥抱。”

  艺龄61年、曾执导《原野》的导演陈薪伊则直言,北京人艺的风格不是北京味儿,而是文化的力量,京味儿只是一个形式,是某些戏的味道,“无论怎么改,传承文化的力量不能改。坚守需要勇气和智慧,这是我们当下所欠缺的。”

  一位曾观看1988年人艺赴沪演出的上海老观众为人艺建院六十周年写下了一副对联:“踏实可拄足立于地,进步当期心关于天”。老人坦言,自己痴迷于人艺的戏,源于它对于现实的关照。“比如此次展演中我最喜欢的《知己》,就讲述了知识分子的悖论与异化。人艺在这部戏上能够做到通过整合对社会生活的认知,进而重构人们对于心灵的认识,这是我很珍视的做话剧的品质。”

  谈及下一步人艺发展的思路,张和平承认走出京城一直是这几年剧院面临的问题。面对上海《文汇报》副主编汪澜“不要再让我们等24年”的请求,张和平笑言,走出北京、走出国门一定是北京人艺今后的方向。

(责编: pp)
分享到:
  • 新闻中方:美涉南海问题声明发出严重错误信号
  • 体育奥运-林丹2-1李宗伟卫冕 博尔特百米卫冕
  • 娱乐央视美女主持沈冰任中央政法委副主任
  • 财经西安拟推汽车限购措施 或成全国趋势
  • 科技专题:迄今最大火星车今着陆火星
  • 博客单士兵:17岁少年杀人事件的恋爱暴力
  • 读书盘点:解放军历史上九大“倒霉”部队
  • 教育名校地域歧视致不同省份录取率相差惊人
  • 育儿一卫生院注射用水当儿童疫苗 微博关注
  • 健康经期如何运动 超八成儿童家具甲醛超标
  • 女性最阔绰出手 中国人狂扫奢侈品震惊英伦
  • 尚品奥运冠军饮食秘诀 男星示范薄西服穿法
  • 星座测试你会处理感情吗 能否主宰命运
  • 收藏京剧脸谱币冲高回落 熊猫币一夜涨400元
  •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