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8月19日,国话2012“消夏戏剧广场”公益讲座迎来第三讲。主讲人国家话剧院副院长、导演王晓鹰(微博)以“《哥本哈根》—思辨的力量”为题,为大家深度解读《哥本哈根》,还配合老照片讲述了白色空间的由来以及主创们在非典期间的“非常”排练。
“思辨的力量”解读《哥本哈根》
《哥本哈根》是剧作家迈克佛莱恩写于1998年的戏剧作品。2003年由王晓鹰导演搬上中国戏剧舞台,上演9年间演出场次多达170场。整部话剧以特殊的结构方式、神秘的戏剧色彩以及激烈碰撞的逻辑思辨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故事本身是“哥本哈根会面之谜”,这个至今没有揭开的谜,对于二战期间原子弹的研制与付诸实战、今天世界所面临的核威胁、未来科学与人类生存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哥本哈根》通过解密这次“哥本哈根会面之谜”,展开对原子弹研制成功前后历史的审视。王晓鹰从导演的角度为大家深度解读了这个“永恒的谜团”,让大家看清了剧中三位科学家对科学、战争、人类的内心探究和思考。
前来听讲座的观众很多都是提前一个月就来报名的《哥本哈根》迷。当天到场的剧迷有年轻的大学生,还有白发的老人,年龄跨度很大。除了到场的《哥本哈根》迷们,国家话剧院优秀演员佘南南(微博)、张译芳也到场助阵本次的公益讲座,与大家一起分享戏剧带来的享受与快乐。大部分观众都不止一遍看过这部戏,有多位观众还随身带着剧本。王晓鹰导演透露,《哥本哈根》剧本的独特之处就是纯对话,没有一句舞台提示。、
王晓鹰带珍藏照片分享“非常排练”
当天,王晓鹰导演也带来了一些珍贵照片,其中有该剧白色系的剧照,还有排练场内的幕后抓拍。2003年上半年《哥本哈根》排练赶上非典肆虐,北京市禁止10人以上的集会。剧组在接到通知当天,特地打了个申请,在帽儿胡同那个国话小剧场进行了彩排录像和剧照拍摄,第二天全组放假,这一放就是三个月。其中一张花絮照片上,王晓鹰导演在给三位主演导戏,三位主演都戴着白口罩。王晓鹰回忆;“那个时候非典已经开始蔓延,他们三个对台词都不摘口罩。唯独我没戴。那屋里就四个人,他们都戴了,我就不用带了。”
该剧纯白色的舞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排练时,王晓鹰导演要求把排练场全部涂成白色,连上空的吊杆和灯光也都变白,却不添置布景。整个舞台非常干净,犹如科学家的演算纸。当时,排练场后侧有两扇门,一扇是通向办公楼的走廊,一扇是化妆间的门。而这两扇门也被利用起来,一扇后面制作了暖色调的树林,一扇后面干脆当做剧中人物休闲的场所,拓展了舞台空间。此后,该剧无论到哪个剧场演出,都会刻意做这么两扇门。
据悉,《哥本哈根》完成2012国话“消夏戏剧广场”的演出之后,王晓鹰的另一部话剧《理查三世》将在8月24日登陆国家大剧院(微博),代表国家话剧院参加文化部“2012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崔一佳/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