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园》票房突破820万 话剧告别忧伤

2012年10月16日10:23  北京青年报
票房井喷 话剧告别“忧伤” 票房井喷 话剧告别“忧伤”

  本报讯 30年前《蔡文姬》购票观众挤塌人艺南墙的剧坛佳话,曾经是话剧人在无人喝彩年代的励志传奇。30年后,《甲子园》和《喜剧的忧伤》以天文数字般的票房,让人们看到了泛娱乐时代观众对于严肃艺术的渴求,以及一个老牌剧院在今天的破茧重生。

  上世纪90年代末,戏剧的低潮令人艺也未能幸免,即便是濮存昕出演的《雷雨》也是门庭冷落。然而2009年那出京味儿加五星阵容的《窝头会馆》首轮36场便创下了1020万的票房奇迹,让戏剧人重拾信心。但是当时,很多人曾断言“窝头”的纪录在不涨票价的前提下恐怕难以逾越。可3年之后,人艺的票房纪录在短短一月之内两度作古,截至昨晚,五代同堂的《甲子园》26场演出票房已经突破820万,陈道明联袂何冰的《喜剧的忧伤》开票首日2小时内便票房售罄,数字定格在504万的同时也攀升至单日峰值。

  当年《于无声处》、《枫叶红了的时候》在那个特殊的思想解放年代都曾经出现了春运火车票般的连夜购票景象。但在网络时代还有人排队买票吗?答案是肯定的。由于人艺没有票务代理,购票渠道只有登录人艺官网、电话预订以及现场购买三种方式,因而在《喜剧的忧伤》开票首日因网络瘫痪、电话打爆后出现首都剧场前广场购票长龙的景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每人限够5张以应对黄牛的举措堪称无奈的选择……在那个疯狂的上午,面对票房数字的喜剧,人艺的工作人员却只剩忧伤。在反思购票渠道的不畅以及今后的应对举措时,人艺人对于这样的购票热情显然估计不足,这无疑源于多年来话剧市场清冷的思维惯性。

  如果说选择《喜剧的忧伤》的观众更多的是看明星的冲动,那么愿意在三个小时中聆听六位老艺术家娓娓道来,感受他们强大气场的观众,则是向往着舞台的深情。决定话剧市场的虽然不乏明星、名著、名导等因素,但一个剧院对于自己名声的珍惜以及众多艺术家对于舞台的坚守所沉淀出的品牌效应,显然更有说服力。这也就难怪一些仅仅是租剧场而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的剧目,被观众误当做人艺的戏购票之后因失望而骂街。

  在人艺副院长崔宁的记忆中,他1998年来到人艺时正值戏剧低谷,第二年票房统计数字是上座率不足60%,有些场次甚至因为售票率太低而停演。近些年随着整个北京戏剧市场的升温,人艺也才有了一系列破纪录的票房成绩。“人艺的票房数字能够在今年达到井喷,首先是人艺一贯坚持艺术标准,保证艺术质量,事实也证明艺术与市场并不矛盾。其次人艺的票房数字并不能孤立地来看,这与整个戏剧生态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大量的民间戏剧培养了一批戏剧受众,让走进剧场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而有着更高审美追求的观众则选择了人艺。”12月19日,刚刚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为人艺创作的《我们的荆轲》即将再度上演,强大的文学基础和国人热度不减的诺贝尔情结再度引爆人艺票房也不是天方夜谭。

(责编: 羊小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