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艺有绝秘方 艺术质量乃传家宝

2012年10月18日14:36  京华时报

  30年前,为购买《蔡文姬》话剧票的观众挤塌了北京人艺的南墙,当年的这一画面成为北京人艺作为中国话剧“老字号”的有力证据。30年后,《喜剧的忧伤》《甲子园》等话剧一票难求,让人们再次看到了“老字号”的魅力。面对北京人艺近期屡屡出现的票房佳绩,北京人艺副院长崔宁昨天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艺术质量永远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现象开票两小时售罄

  10月9日上午9:30,由陈道明、何冰主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正式开票,这看似寻常的一天在开票两个小时后足以定格在北京人艺的历史中。开票两小时内,所有演出票全部售罄,单日票房达到504万元,北京人艺让观众体会到了只有春运火车票销售处才有的火爆景象。 

  对于这种一票难求的现象,不少戏剧圈的人称之为“解气”。平日里,人们对于国有院团的作品总有“叫好不叫座”的质疑,北京人艺近日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有力还击了这种质疑。除了话剧《喜剧的忧伤》外,目前还在上演的话剧《甲子园》已经突破了27场824万元的票房,数字直逼3年前36场1020万票房的《窝头会馆》。 

  北京人艺的许多经典老戏,像《茶馆》《全家福》《鸟人》这些经历过话剧寒冬的作品,如今也迎来了春天,在今年的演出中同样场场爆满。北京人艺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这个似乎从未看过市场脸色的国有院团,却成为了目前最不为卖票犯愁的院团。但是“老字号”的招牌靠的还是不变的艺术质量。

  观众人群变多样

  北京人艺的票房火了,最直接感受到这一变化的无疑是负责票务销售的部门。北京人艺业务部经理林芝说:“近期除了大家比较关注的几部大戏外,很多以前不太好卖的票,现在也不愁卖了。” 

  林芝称:“以前一做国外精品展,票房压力就特别大,但是从去年莫斯科剧院的几个剧目开始,国外的一些戏不是那么难卖了,比如《暴风雨》的票就卖得不错。至于北京人艺自产的剧目,一票难求已经是常事了,像《茶馆》《家》《全家福》《鸟人》和小剧场话剧《论烟草有害》,到最后都是一张票也找不出来了。” 

  对于观众人群,林芝介绍:“以前一进剧场,总能看到好多熟悉的面孔,总是圈内人或半个圈内人在看戏;现在,观众的构成越来越复杂了,有很多从来没进过剧场的人来看戏。”

  □解析

  保证艺术质量当传家宝

  14年前,刚进入北京人艺的崔宁经历了话剧市场低迷带来的窘境。当时,北京人艺最好的演出只有六成上座率。对此,他说:“不能因为市场低迷,艺术质量就低了。对于中国的话剧市场,北京人艺有一种责任,要坚持、倡导艺术的品质。完善剧目是北京人艺的传统,保证艺术质量永远是人艺的传家宝。” 

  崔宁介绍,北京人艺对剧目的选择非常严格、谨慎,一个剧本脱颖而出的机会是几十分之一甚至是百分之一,“选出来的剧本还得通过剧本组审查、艺委会审查,经过若干次修改、提高,然后进入排练流程,从排练一直到最后的合成、彩排,仍然要经过层层检验,才能走上舞台”。 

  尽管“老字号”打造出来的话剧作品在质量上精益求精,但在价格上仍然保持亲民状态。虽然对于很多老观众来说,当年花几元钱就能走进剧场看一出戏的美好回忆,只能成为与后辈分享的历史了,但是北京人艺制定的8档10个价位的票价还是满足了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崔宁说:“北京人艺的票价一直有30%至40%的低价票,另外坚持了10年学生公益场演出。即使是非常火爆的演出,像《窝头会馆》《喜剧的忧伤》也会坚持公益场演出,每场票价只有10至40元。累计下来,10年来走进剧院的学生观众已经有20多万人,这些人成了新生的话剧观众。”

  艺委会始终保驾护航

  在北京人艺,“艺委会”是受人瞩目和尊重的机构。由权威艺术家组成的艺委会对剧目的上演、修改有绝对发言权。自从2008年重新恢复职能后,“艺委会”就成了北京人艺 

  的人们口中的高频词。艺委会由院长张和平亲自挂帅,包括濮存昕、任鸣、朱旭[微博]、朱琳[微博]、苏民、宋垠、郑榕、蓝天野、冯远征[微博]、李六乙、宋丹丹[微博]、杨立新[微博]、林兆华等艺术名家,他们一直为作品保驾护航。 

  北京人艺艺术处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从选剧本、剧本朗读、排练、合成、彩排到最后的上台,艺委会的专家都要提出具体意见,绝对不会敷衍了事。艺委会很多高龄艺术家,像郑榕、朱琳腿脚都不好了,每次他们都会让家人搀着或坐着轮椅来开会或看演出。朱旭、蓝天野每次来看戏都会拿着本记很多东西,并且准备发言提纲,十分认真,非常让人感动。” 

  除了艺委会,北京人艺还有“二吴会”“神仙会”等。“二吴”指的是艺术处的吴文霞与创作室的吴彤,她们每周都会开会讨论创作情况;“神仙会”是每部新戏首轮演出后,剧院会邀请行内专家提意见。这些看似繁琐、刻板的“会”,是北京人艺的宝贵财富。 

  对此,艺术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北京人艺现在沿用的《艺术生产流程的有关规则》是1963年就开始用的一本手册,现在的版本在当时的基础上进行了几次调整。这个规则细化到了每部戏每天要做什么事情,这些在别人眼里看似繁琐的条文,已经融入我们每天的日常工作中”。

  喜剧作品也具有深意

  话剧《喜剧的忧伤》由年轻导演徐昂执导。与很多同龄人相比,能在北京人艺担任导演,徐昂无疑是幸运的。然而,端着“铁饭碗”的徐昂并不轻松,他说:“北京人艺对于年轻导演的要求太高了,一个作品出来要同时得到票房、艺术家和业界的认可,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喜剧的忧伤》是北京人艺酝酿了3年才决定排演的一个戏,徐昂称:“艺委会的专家们在讨论这个作品时,并不考虑在市场上是不是好卖,是不是一个喜剧作品,而是更多地考虑这部戏的深层含义及表演要求。当时艺委会能通过,主要是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 

  作为一个年轻导演,徐昂更关注现在的年轻人喜欢什么作品,“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压力都比较大,如果让他们看那种比较沉重的作品,他们会有压力、有隔阂。从这个角度来说,作品看起来得是轻松、幽默的。然而,任何作品都有高下之分,如果喜剧作品只有搞笑没有思考,就不应该是北京人艺的作品。因此,我们要让观众在笑的同时还能有体会和思考。从这个角度,北京人艺对编剧和导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报记者杨杨

(责编: 水门汀)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