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界人追忆于是之:驾鹤仙游天上茶馆开张

2013年01月21日14:17  汉网-武汉晚报 微博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过世 享年86岁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过世 享年86岁
14岁时的于是之 14岁时的于是之

  本报讯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月20日下午在北京仙逝,享年86岁。于是之为北京人艺知名演员,在《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等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堪称人民艺术家。作为一代话剧表演大师,于是之所演的众家人物们出神入化,他还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博]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于是之去世的消息被证实后,文娱界人士纷纷发文悼念。

  记者昨天联系上北京人艺的宣传人员孙小姐,她表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已成立治丧委员会,将以追思会的形式向这位建院元老和人民的演员表示悼念和敬意。根据亲属意愿,于是之的后事从简,家中不设灵堂,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马奕:惊闻噩耗,心情沉重

  昨晚记者打进马老家中电话,马老正感冒卧床休息,听闻于老去世的消息,马老坚持起来接听电话。马老说,于是之是很好的演员,他和我同年,惊闻他去世的不幸消息,心情沉重。记得上世纪在武汉人艺曾想排《人生一台戏》,准备邀请于是之先生前来演出,但因种种原因,于先生并未成行。由我接替他的角色出演该剧,很遗憾没有和于先生面对面的交流。

  赵瑞泰:话剧界的巨大损失

  突闻此消息,心情沉痛。中国话剧界失去了一位好演员,一位好艺术家。听闻他除了舞台表演,还有诸多其他才艺,他为人谦和,备受大家敬重。他是大家心中的好老师,是话剧界可遇不可求的好演员。于老是后辈学习继承的榜样,他的经验是后辈们一生学习不完的。从于老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要成为一个优秀演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深厚的表演功底及崇高品德。 见习记者钟磬如

  周锦堂:于老先生曾给我颁奖

  “于老先生是表演艺术家里最璀璨的明星。”谈起于是之老先生,武汉著名表演艺术家周锦堂说。周锦堂回忆,1996年,他曾经在北京观看于是之参与演出的舞台剧《冰糖葫芦》,“当时老先生的戏不多,都是朱琳带着在演出,虽然偶有忘词,有点恍惚,但是观众对于他非常的崇敬,纷纷报以热烈的掌声。”

  1997年,周锦堂在北京参加小品大赛,“当时就是于老先生为我颁的奖,我感觉是相当的荣幸。不过他身体状况已经不是很好,思维也不是很清晰。记得他将颁奖奖品抱上台后,又自己将奖品拿下台,工作人员还请他再次上台颁发奖品,态度非常尊敬。”

  周锦堂还遗憾地说,“1997年,我们武汉人艺排了《人生一台戏》,最初的策划方案就是由“话剧界三大须生”李默然、于是之和胡庆树(武汉话剧表演艺术家)三位出演,但是后来因为于是之老师的身体原因,合作最终取消了。” 记者黄丽娟

  60多岁患上老年痴呆,满腹才华被命运无情拦截

  于是之是一位无比热爱话剧舞台的人。但到他60多岁的时候,却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开始是出现语言障碍,说话不流畅,接着思维不清晰,到最后连人都认不出来。“也许是我在舞台上话说得太多了,上天惩罚了我,让我现在再也不能说话了。”在得病之初,于是之曾写下了这样的话。因为说不了话而告别舞台,这样的离别方式让一辈子靠说话吃饭的于是之痛苦不已。

  1992年7月16日,这是于是之刻骨铭心的一个日子:这是他最后一次在首都剧场演王利发。这也是《茶馆》剧组的最后一次演出。在此之前,于是之演王利发已经超过400场,熟得不能再熟了。但那时候于是之患上腭部神经病已有两年,嘴巴总像嚼口香糖一样不停地动。而且演出的时候也开始忘词了。这使得他上台之前紧张不已。整场演出下来,他说错了四处台词。这令他懊丧不已。

  但热情的观众并未在乎这些,人们长时间地鼓掌,久久不散。艺术评论家柯文辉曾在文章中描述了当天的热烈场面:“于是他(于是之)大喊一声:‘谢谢朋友们的宽容!’此时剧场楼上一位刚上初中的女孩儿突然用童声回答道:‘王掌柜!永别了!’她的喊声牵动了几百个人的神经,像是一根无声的指挥棒发出了命令,一大群人用真挚的泪雨为孩子的纯情协奏,压倒了暴风雨般的掌声……”

  于是之在北京人艺工作的几十年里,担任了8年的院长,从1985年到1992年。8年院长生涯,于是之的健康状况由好变差,90年代初记忆力开始减退,到了后来更是每况愈下。

  1996年参演了最后一部话剧《冰糖葫芦》,从此退出他心爱的舞台。(综合)

  演员是之,院长是之,虚怀若谷,一生只做普通人

  “努力如是之者,成功其庶几乎?”这是1958年《茶馆》首演后,老舍手书相赠的字。纵观于是之一生的艺术创作,《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这一形象最早奠定了他的舞台地位,在《关汉卿》、《雷雨》、《洋麻将》等话剧中塑造的一系列角色,无不一点点将于是之推向了中国话剧艺术的高峰。

  而于是之自己对“老马”这一不起眼的小角色最为满意。《骆驼祥子》中老马贫寒而不低贱的生活正是于是之早年经历的再现。1942年,15岁的于是之不得不辍学。在“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里,因为朋友的帮助,于是之得以偶尔进入辅仁大学中文系的课堂;一间教授“汉学”和“法语”的夜校,则是于是之的另一座文学殿堂。

  走进北京人艺,有了曹禺、焦菊隐为师,于是之更是不可无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演员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艺术水平……什么也掩盖不住。”濮存昕[微博]等一代青年演员,也多得到了于是之的悉心提携,“他告诉我演员演一个角色,要明白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他的精神追求是什么,他为什么活着。”

  于是之的名片上写着“演员、北京人艺副院长”,其中,“演员”两字尤为显赫。在中国话剧90周年座谈会上,面对众人的尊崇,于是之说:“我就是一个演员,不要给我什么‘划时代’、‘北京人艺的代表’这些称号。”

  始终以“演员”二字定位自己的于是之,对于很多人来说,却不仅仅是一位演员。很多年来,于是之的家门随时迎候各派戏剧人,尤其为那些既有才华激情又胆怯彷徨的年轻人们敞开。无论是谁拿来的剧本,于是之至少看过两遍才会给作者回复意见。于是之在担任剧本组与剧院领导工作期间,为北京人艺、为中国话剧史上留下了一批经典剧目。

  祥子是之,茶馆是之,人生如戏,谁人不识“王掌柜”

  于是之1927年7月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15岁便四处求人找事做。曾做过仓库佣工,后当了抄写员。业余时间,参加辅仁大学同学组织的沙龙剧团演戏。他演的第一个戏,是一部法国作品,叫《牛大王》,以后还演了《大马戏团》,《第二代》等。1945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学习不久因失业随之辍学,从此参入职业话剧团体。

  从1946年初至1948年底先后在平津等地演出了话剧《蜕变》、《以身作则》、《孔雀胆》、《升官记》、《黑字二十八》、《称心如意》、《家》、《上海屋檐下》及《大团圆》等。北京和平解放后,于1949年2月参加了华北人民文工团作演员。数十年来,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1951年初,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中出色地扮演了程疯子蜚声剧坛。同年8月,又在歌剧《长征》中扮演了领袖毛泽东,此后又塑造了《虎符》中的信陵君,《日出》中的李石清,《骆驼祥子》中的老马,《关汉卿》中的王和卿,《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丹心谱》中的丁文中以及《洋麻将》中的魏勒等舞台形象。特别是1958年在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在艺术上更是炉火纯青。

(责编: 北极星)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