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之病逝:中国话剧界的一个时代终结(图)

2013年01月21日18:25  大洋网
1950年代的于是之、李曼宜 1950年代的于是之、李曼宜
于是之 于是之

  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昨日17:19在北京协和医院过世,享年86岁。于是之曾任祖国剧团、北平艺术馆、华北人民文工团演员,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微博]演员、艺委会副主任、副院长,主演过《龙须沟》、《骆驼祥子》、《茶馆》、《洋麻将》等剧。人艺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在慰问于是之的夫人李曼宜。

  1958年于是之在人艺院长焦菊隐导演的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王利发一角色,展现了炉火纯青的演技,使这一角色和这一版《茶馆》都成为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1980年以后,《茶馆》剧组先后到前西德、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访问演出,引起轰动,他的表演也得到很高的评价。此外,于是之还拍摄了电影《龙须沟》、《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义》、《丹心谱》、《秋谨》等。而他的主要著作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于是之患病多年,近年更常在医院度过,如今过世,许多剧迷以及后辈演艺人员都向他表示致敬,称他为伟大的演员。

  65岁开始患病

  1992年7月16日,焦菊隐导演、于是之主演的《茶馆》在北京首都剧场谢幕。这场戏被观众誉为“人艺元老们留给中国剧坛的完整句号”。

  那晚,已经65岁的于是之在演出中由于患重病还是念错了几处台词。演出结束后,于是之热泪纵横,向全场每个角落的观众都深躬到底,哽咽道:“谢谢观众的宽容!”当时剧院二楼一位刚上初中的女孩,用童声向于是之高喊:“王掌柜,永别啦!”全场观众眼眶湿润了……

  于是之事后不禁感慨:“我已经演得那么不灵了,观众还对我那么好。我们以前只知道观众对演员有很严格的要求,现在也知道了,观众对演员也很宽容。”

  不过,于是之并没有就此退出舞台,1996年下半年,人艺排演话剧《冰糖葫芦》,再次请于是之在剧中扮演一个角色,哪怕是过场角色都行,那时,于是之老年痴呆病已经有更多症状、而且失语症也更严重,不过他竟然很爽快地答应出演。他在这剧中与曾经和演过《雷雨》、《虎符》等剧的资深演员朱琳扮演一对夫妻。排练时他老念不出“钥匙”这两个字。到正式演出时,他依然遇到“钥匙”就卡壳,当时朱琳马上接话说:“你是不是找不着钥匙了?”于是之马上点头,而且还即兴说了句“当然”,病到连台词都记不得的他居然还能如此完美地临场应变,这段故事在话剧界也传为佳话。

  最怕被人叫“大师”

  于是之在话剧界名声很响,但他一直很不喜欢被叫做“大师”。于是之的舅舅是大名鼎鼎的石挥,他自己的戏路因此也被人认为酷似“石派”,但于是之自己从来不敢和石挥相提并论,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可能大师满街走!”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在胡同四合院里转悠的一介平民,甚至在听到记者唤自己“大师”时,两夜睡不安稳。之前有人问过他一个问题,“表演艺术家,演员,你中意哪一个?”他说:“演员。”这斩钉截铁的两个字,是谦虚,也是自豪,“演员跟作家、画家、诗人一样,是精神的创造者,完全不需要用什么 表演艺术家 来增光”。

  另外,一直把自己视为平民演员的于是之,对待观众也是非常亲和。1992年发生的一件事一直被他视为“憾事”,当时他演《茶馆》时身体有病,演出结束后他已经很疲累了,当时剧院直接开车送他回家,但散场后依然有很多观众在场外等待于是之,剧院为了他的身体着想,没有让司机停车。于是之多年来对此事耿耿于怀,每次提起都说很希望能跟观众道歉,他说自己状态不好,失礼于观众。洋洋

  于是之其人

  不喜欢被叫表演艺术家 只喜欢当演员

  于是之1927年7月9日出生于唐山,百日丧父,幼年艰辛,家境贫困。同年他随母亲迁回北京。于是之的童年是在贫寒中,在不得不常常靠典当和亲友的资助中度过的。于是之小时候的一个志愿是长大当语言学家,另一个志愿就是画画,还有一个志愿就是做个文学家,反倒是从来没有对演戏这个行当有过兴趣。他念完初中后,为了生活到处找工作。而在辗转工作期间,他迷上了话剧,自此开始打算做演员。

  17岁加入剧团

  17岁时,他参加了辅仁大学的业余剧团———沙龙剧团,在长安戏院参加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马戏团》以及《第二代》、法国喜剧《牛大王》。于是之的舅舅石挥是著名演员和导演,在舅舅的熏陶下,他在演技也日益渐长。1945年,于是之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学习不久因失业随之辍学,从此便正式参加了职业话剧团体。

  从1946年初至1948年底于是之先后在平津等地演出了话剧《蜕变》、《以身作则》、《孔雀胆》、《升官记》、《黑字二十八》、《称心如意》、《家》、《上海屋檐下》及《大团圆》等。北京和平解放后,于1949年2月参加了华北人民文工团作演员,直至离休。数十年来,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1951年初,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中出色地扮演了程疯子这一角色蜚声剧坛。1958年于是之在人艺院长焦菊隐导演的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王利发一角色,展现了炉火纯青的演技,随后于是之这版话剧到国外演出,该版《茶馆》至此也蜚声国际。

  提拔后辈 曾点拨过姜文

  于是之逝世的消息传出之后,文娱界人士纷纷在网上发文悼念。著名影评人卓别灵在回忆于是之时表示,自己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姜文曾找他求教。

  卓别灵表示,“关于于是之,我记得最深的是姜文找他求教,他告诉姜文,重要的不是你演谁,而是你和别人的关系。姜文聪明,后来的《北京人在纽约》,他就演与别人的关系。对女儿像对情人,对妻子像对女儿,对情人像对母亲。由此,不光他演的王启明,马晓晴演的女儿,严晓频演的妻子,王姬演的情人,都鲜活起来了。”

  另外,还有媒体报道称有一次于是之建议人艺的导演林兆华重排《茶馆》,他表示自己演的王利发没有那么圆满,始终寄希望于来者。虽然于是之没点明“来者”是谁,但林兆华明白,于是之指的是当时的青年演员姜文。只是后来姜文因档期问题最终还是与“王利发”失之交臂。

  而姜文对于是之也是非常崇拜,他曾表示自己读大三时就已经看了无数遍于是之版的《茶馆》。而1992年于是之演《茶馆》最后一场时,当时已经走红了的姜文还跑到后台向他要签名,于是之对此也一直觉得很感动。

  于是之表演代表作

  1953年《龙须沟》中饰演程疯子

  1954年《雷雨》中饰演周萍

  1956年《日出》中饰演李石清

  1957年《骆驼祥子》中饰演老马

  1958年《茶馆》中饰演王利发

  1959年《青春之歌》中扮演余永泽

  1978年《丹心谱》中饰演丁文中

  1988年《太平湖》中扮演老舍

  友人追忆

  郑榕:演完程疯子老舍对他另眼相看

  北京人艺艺术家郑榕曾和于是之合作过《龙须沟》《茶馆》《雷雨》等多部作品。他说:“于是之是我们这一代的代表人物,他演的《龙须沟》中的程疯子、《茶馆》中的王利发,被焦菊隐先生称为外形和内心完全能统一的演员,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郑榕回忆,《茶馆》中的王利发可以说是老舍为于是之量身定做的角色。当年于是之演完《龙须沟》,老舍就对于是之另眼看待了。于是之是学者型演员,非常热爱学习。“有一次他演一个毛主席的角色,只有几句台词,他却把毛主席诗词四卷全部看完了。北京人艺关于演员表演有过体验派和表现派的两次大讨论,都是因于是之的表演引发的。”郑榕认为,于是之也是一位优秀的剧院领导,“在人艺当副院长期间,他很重视培养年轻一代,抓剧本质量,像郭启宏、李龙云都是他吸收进剧院的。”

  郑榕说,作为演员,于是之对舞台有着深深的眷恋。《茶馆》1992年谢幕演出时,于是之脑子已经不大好使了,当时他还忘词了,谢幕时,他不住地说观众太宽容了、太宽容了。后来在1996年演话剧《冰糖葫芦》时,他已经生病了,在舞台上是由朱琳牵着他演。郑榕说:“后来有人说,是不是太残忍了,已经病成这样了还让他演戏?我们问他夫人,他夫人说他喜欢在舞台上的感觉,所以我们就一直让他把这个戏演完了,虽然只是一个没有台词的群众演员。”

  童道明:他名片上写着“演员于是之”

  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在得知于是之去世的消息后,心情特别沉重。他说,于是之是一个有性情的人。“上世纪80年代,《茶馆》去日本演出,当时好多演员觉得日本的电梯很新鲜,就在一起讨论。结果于是之把手里的杯子砸了,对大家说,‘我们是来干什么的?童道明介绍,于是之的名片上只有演员于是之五个字,“很多人说他是谦虚,其实不是,是他把演员这个职业看成和诗人、作家一样的一种身份,他为自己是演员感到自豪。”

  濮存昕[微博]回忆:他的表演不留痕迹

  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的父亲苏民跟于是之是老同事,有着几十年的交情,濮存昕很小就经常跑到人艺剧场给父亲苏民送饭,也经常到后台去玩,或站在舞台下仰视。可以说,濮存昕是看着于是之的戏长大的。

  昨晚八点,濮存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正好开完关于后事料理的会议:“于叔叔是一个时代中最有代表性的演员,他的表演作品、创造的角色都具有典范意义,谈到话剧,一定会说到《茶馆》,说到《茶馆》就绕不开于老师的王掌柜。开追悼会时,我们很想让于叔叔的灵车在人艺绕场3圈。不过,一切还得听家属的意见。”

  “那时,我们都住北京人艺的大院里,我弟弟小时候口齿不清楚,见到他就喊成于树根叔叔,他就冲我们笑笑。”去年7月份,濮存昕去探望过病中的于是之,“那是在北京人艺庆祝60周年华诞研讨会上,开着会,我们就想起了于叔叔。结束后,我和万方等人就去了医院。于叔叔自从得了脑梗塞,身体就不太好了,后来越来越严重,再到后来都不认识人了。”濮存昕说。

  “我们在床前喊,于叔叔,我们来看你了,晚上我们就要演《茶馆》,就是你演的那个戏。”濮存昕说,已经失去意识、不能言语的老人,居然眼睛里充满了泪水,手脚也轻微震动。

  “后来,我们排《茶馆》,看了于叔叔的表演录像。宋丹丹[微博]说,于叔叔的表演太伟大,为什么叫伟大的表演?因为,他不是在表演,而在舞台上生活,他的表演不留痕迹,不使招。”

  浙江话剧人:看他演《洋麻将》,真是过瘾

  1986年,浙江话剧团副团长宋迎秋,当时还是中戏的学生,经常能看到于是之的戏。

  “看他与朱琳演的《洋麻将》,那真是过瘾!一台戏,就两个人,简洁的舞台上更是只有一幕景。这台全长约100分钟的话剧完全由大量的台词,以及各种不断起伏的人物情绪所支撑,对演员的表演功力极具挑战性。那会看他们就是神啊,演得太精彩。”宋迎秋说,于老师能体味人生最细微的感情,表现人物最特别的气质,他能把各种各样的人物塑造得玲珑剔透、栩栩如生。

  宋迎秋还看过一本于是之写的书。“他在书中写道,演员的表演,要从心态、神态、形态这三个方面着手。我看了,真是获益匪浅。我是大青衣,有一次要演一个老太太,可我那时候还是个小姑娘,怎么演呢。后来我就想起老师书里说的,试着按这样的要求去演,结果,虽然我没有化妆成老太太,站到台上,观众就是觉得像!”濮存昕回忆说。

(责编: 阿菲)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