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人只要还说话 评书就不会灭亡

2013年04月15日17:17  北国网-辽沈晚报 微博
田连元在北京家中接受辽沈晚报记者专访。田连元家人 摄 田连元在北京家中接受辽沈晚报记者专访。田连元家人 摄

  “名人坊”栏目恢复以来,辽沈晚报读者给我们列出了一串串名单。一些熟悉田连元的读者询问:田连元最近在忙些啥?还说不说评书?有没有微信微博?还能不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为此,辽沈晚报记者专程赶赴北京田连元的家,听田连元本人娓娓道来……

  对于辽宁人而言,田连元可能几乎伴随了上个世纪整个80到90年代。18寸的黑白电视机里,只要身穿马褂的田连元站在案头另一边,大家就几乎可以放下手头正在做的事儿,耐心地听下来。

  与田连元约好了专访的时间,询问田连元北京的家在哪时,田连元用说类似说评书的口吻讲起自家的住址,“就在西三环,你呀,就走那个**路,在第**个路口右拐,顺着那个**路,一直走再左拐,就能看到我家小区了,是*号楼……”辽沈晚报记者按照田连元的描述一路找,几乎没多走一步弯路,相当顺畅地就找到了田连元的家。

  见到田连元本人,第一印象是比许久以来电视上的印象苍老了许多许多,不过现年已经72岁的田老本人,让人十分亲切,精神矍铄而敏捷。

  去年写完了自传 很久没录长评书

  最近的工作,就是给电视台做一些专题的文艺节目。前不久中央4国际频道的《中国文艺周末版》,最近已经播完了,是一个专题栏目。还在北京电视台做一些节目,刚刚播完了《光荣绽放》,这两天中央10还有一个《读书》栏目,是根据田连元的传记做的采访,聊阅读话题。“我很长时间没录长评书了,是因为杂事比较多,我在北京住着,中国曲艺家协会还有很多事来找我。前不久,还刚刚开过工作会议。去年录了20集的实景评述,现在正在审查、运作当中。今年,我还想要录点广播评书,现在听到的都是以前的,《水浒》、《杨家将》,播来播去,就这么几部书。”田连元介绍。“去年自己还写了一本自传,写了一年的时间,这本书可不是我找枪手代笔的,那一字一句可完全都是我自己写的。这就占了很多的时间,会麻烦一些。最近没什么大作为。”田连元自谦说,“毕竟这个岁数,需要的是平静和安稳了。”

  人们只要还说话 评书就不会灭亡

  “评书这个东西,就是传承历史,观众还是挺多的,很多人也在问,将来评书是不是要灭亡啊?我认为,听评书听故事,这些都是评书的观众。人要是还说话,评书就不会灭亡。评书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达,它也在适应环境,它也在外延和改变着自己。”

  田连元喝口茶水,继续说,“比方说现在,有了广播,就有了广播评书;有了电视,就有了电视评书;有了网络,就有了网络评书;有了手机,就有了手机评书;有了动漫,还有了动漫评书;有了电视专栏节目,就有了讲故事,讲故事也是一种评书的形式。”“王刚讲故事,巩汉林讲故事,牛群讲故事,这些演小品,说相声的,都不演小品说相声,都回来讲故事来了。说明评书的生命力很强,加了电视手段,这也是必然的,因为现在有了全新的平台和手段,为什么不使用呢?就像现在的动漫评书一样,中央台的动漫评述,《隋唐演义》,整个评书,用的就是动漫的手段,这也是一种评书形式。”“随着科技的发达,评书进入了各个科技领域,每一个领域当中的观众,也都是评书的观众。”田连元说到声音沙哑,他又喝了口茶水。

  微信名“辽东山人”专栏名“田言妙语”

  田连元其实有微博,也有微信。微信名字逗趣而古怪,叫“辽东山人”。“我是网盲,微信微博都是外孙女给弄的。”田连元说,“她说,你弄一个吧!她就帮我开了。其实我没时间发那些东西,不定什么时间会写点什么。《辽沈晚报本溪版》那边的编辑给我开了个专栏,说我随便写些什么,每周给他一篇稿,这现在也成了我的一项任务了。断断续续的,发表了10来篇文章。”“像之前,庄则栋去世了,我写了篇回忆他。王平去世,我正在打算写一篇关于他的。包括我的经历,我见到的一些事,比方说赵丽蓉老师的故事,我就写些这样的小文章,我得琢磨啊!”田连元介绍,自己的专栏叫“田言妙语”。

  那微信为什么叫“辽东山人”呢?田连元介绍说,“我这一生,一共有几章可以概括,一个是长春赤子,我生在长春;二个是津沽少年,因为我在天津那边学艺,从8岁待到了20岁;第三个是辽东山人,因为工作在辽宁本溪;最后一个我说我自己是京师闲客,现在就闲住在北京。”

  是没户口的北漂 将来还得回本溪

  “我虽然住在北京,但其实我是一个标准的北漂,我也是辽宁人,我没有北京的户口。因为房子是之前买的,现在没有北京户口还买不了了。因为在北京买了房,这边工作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暂时住在了这边。”田连元微笑着讲述这些,并且非常自豪自己是辽宁籍北漂。“最开始是中央台、北京台的编导对我说,田老师你在北京买个房吧,这样我们工作起来找您很方便,我说我可买不起。他们又说,那我们帮您找,那时候是2001年,这间房是4000多块钱一平米,那个时候沈阳的房子是2000多一平米。当时我就咬咬牙买下来了。”

  “每次做完节目,还不用马上回辽宁,在北京有个落脚的地方挺好。结果买这个房子不久,弄来弄去,大家都知道老田就住在北京了,后来他们这找、那也找,田连元就走不了了”,就这样,田连元和老伴儿一直住在了北京。

  “我还是辽宁省人大代表啊,当了好多年。去年又选上了,前后一共做了六届的省人大代表了,我是辽宁省人大代表,我不能把户口搬到北京来啊,我就不是辽宁人了。”田连元说。

  “沈阳也住过,本溪也住过,老家一般有事就会回去。还是北京的事务比较多一些。我一说我是北漂,记者们都乐,没北京的户口可不就是北漂嘛。”田连元笑说。

  说起北京和辽宁,到底哪里更好。田连元说,“单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有山有水的本溪确实最好,绿化比例大;要是从事业发展,事儿多,还得是北京,北京信息量大,工作也多。不过我想将来,要是什么都干不动了,就还得回去,就这么回事。”

  八宝山送李默然 一天两场追悼会

  近期,故去了几位辽宁籍老艺术家、名人,田连元还介绍说,参加李默然老爷子的追悼会那天,自己甚至在八宝山连着参加了两场追悼会。

  回忆起李默然,田连元说,“有一届文代会,我跟李默然老师住在一个房间,那个时候手机还没普及呢!不过我有手机,老爷子让我给帮他给家里报个平安,我就帮他打了个电话给家人。”

  1995年的时候,田连元从艺40年,在本溪有一个活动,发请柬的时候,田连元给李默然写了一封信。但是并没收到回馈信息,不知道他到底能不能来。到了搞活动那天,突然有个工作人员说楼下坐着个老头,说是李默然。“我马上就下去了,发现真的是老爷子,那一次,老爷子真的让我非常感动。老爷子还有一篇发言,说得情真意切。我与老爷子交往就有过好多次,他逝世的消息传出后,他们联系我,我就说我绝对会去的。那天正好赶上我们文艺界还有一位老艺术家去世,都在八宝山,那一天,我连着参加了两场追悼会。”田连元说。“老爷子的艺术成就是很伟大的,他演了一个角色,让人们就把他当成了邓世昌了,邓大人了。当年老爷子要做胃药广告的时候,全国人民都轰动了,说明一个问题,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太成功了,所以他去做广告,有损邓世昌的形象。不过现在的演艺圈,多少人做广告啊!真是说明他把角色刻画得非常成功。” 

  记者 宋波鸿  记者新浪微博@时之沙上留下眼泪

  对话

  辽台录评书 每天三四段 一段20分钟

  辽沈晚报:您当年在电视评书中异军突起,与您长得帅有没有关系?

  田连元:那可能是说书的里面没有长得帅的了(笑)。形象其实并不是主要的,像现在的很多火红的明星,不少都是长得丑,丑星大火。火了,现在也是体现了某种能力,或是表演能力,或是炒作能力。

  辽沈晚报:您好像最近还当过选秀的评委是吗?

  田连元:选秀的评委我并没有当过,《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这一类的节目倒是上过几回。

  辽沈晚报:您既然有微信,想没想过用微信录点小段子、小评书,然后播放给您的粉丝?

  田连元:没有,我没法录那个,真的是没有工夫。

  辽沈晚报:您的评书基本都是您自己写的?

  田连元:对,我说的评书,基本都是自己创作或者改动的。

  辽沈晚报:您说过的这么多评书里面,您最喜欢哪部?

  田连元:没有最喜欢的,每一部都喜欢。很多人也问我最爱哪部,我却说,如果不喜欢,我讲它干嘛?至于讲出来效果如何,那是观众来评定的,不是我的事儿。

  辽沈晚报:那录制评书的时候,有没有一段重复录了好多遍这种囧事?

  田连元:没有,那怎么会有?一上广播上电视,就没有错,错了就停了,如果错了,就重录一遍。其实也是基本不错,你老错,还录什么,导演该不干了。

  辽沈晚报:那么一篇评书稿做好之后,您需要熟悉到什么程度才会着手录制呢?

  田连元:我得熟悉到背下来,真得背下来。

  辽沈晚报:那么平均一天要背下来多少字啊?

  田连元:一天顶多录个三四段,每一段大概是20分钟。事先要准备,录完了一天的,之后再准备第二天的。一天一天赶着走,20分钟的评书,字数大概5000多字,有时候语速快,还会更多。一天下来,也至少得1万5以上,2万以下的惊人文字量。

  辽沈晚报:电视评书一直就是这样的吗?

  田连元:是啊,当年我录完辽台的评书,辽台还拿我的评书节目,交换别家电视台的电视剧。

  辽沈晚报:当年录一天的评书给您多少钱?

  田连元:当年,最早1985年的时候,大概是15块钱。最开始就是15块钱一集,那时候是40多岁。其实也不算多,交完了税,给团里还得交点,我自己一个子儿没剩,白玩。

  辽沈晚报:说评书其实还是更多的因为是热爱对吗?

  田连元:其实是这样的,就比如我收的几个徒弟,我告诉他们,干这个,你就得忍受住这个累(三声,同“磊”)。上了这个贼船,还别下去,它是投入最高,收入最少,不愿意干快点改行干别的。评书其实在曲艺行当里,就算是弱势群体了,这个所谓的弱势,就是从事它的人数,这个队伍是弱势,并不是它的影响力弱势。

  辽沈晚报:您今年都72岁了,可是一点儿都看不出来?有没有什么养生秘诀?

  田连元:我没有养生,我的养生就是不养生。我一般就喝点花茶,夏天就喝点绿茶。平时早上出去走走,活动活动腰腿。养生其实就是不想死,但谁也不能不死。膳食方面也没有讲究,爱吃什么吃什么,有什么吃什么。没有意外情况,生活很规律。 记者 宋波鸿

 

(责编: 葱尾)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