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张艺谋:不跟大制作画等号 玩回简约

2013年08月23日11:21  新浪娱乐 微博
独家专访张艺谋(摄影王小京)独家专访张艺谋(摄影王小京)

  《国家大剧院》杂志独家专供新浪娱乐稿件

    原标题:张艺谋玩回一桌两椅

  张艺谋,这个名字只要出现总是话题,作为国际大导,他的一举一动备受各界的关注。

  西方经典歌剧《图兰朵》、原创民族歌剧《秦始皇》、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实景山水“印象”系列,还有大型晚会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国庆60周年庆典等,在玩转众多舞台艺术门类之后,这次老谋子把目光瞄准了国粹京剧,今年9月底,由国家大剧院[微博]制作、张艺谋精心筹备两年的京剧《天下归心》将登上舞台。

  自2011年国家大剧院将邀请张艺谋执导京剧的消息传出,各界猜测便甚嚣尘上,“据说”“据传”“据闻”  各种面目不清的报道持续见诸媒体,甚至许多批评的声音已在传闻的基础上从京剧跨界各方。其实在他之前,外行人导京剧早已不是新鲜事,一切只因他是张艺谋。

  在一片质疑声中,也有人为他的不断跨界鼓掌叫好,著名导演郭宝昌就曾这样评价张艺谋:“有人说他不务正业,我不这么认为,张艺谋赢就赢在了不务正业上。只有通过多种尝试和各种前卫的想法,才能不断前进,使自身的东西得到提高。”

  他不断跨界,是谋求艺术的进步,还是在维持自己对导演这个工作的热情?如果他执导歌剧是为了“希望能给国外的艺术家及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对我们中国的艺术家刮目相看”,如果他执导舞剧是为了“给中国芭蕾带来新东西,主动走近中国大众,引发大家对芭蕾的兴趣,让高雅艺术变成大众文化”,那是什么吸引了他将目光投注在京剧上?而他提出通过一桌两椅的变换和高科技手段提取虚拟化丰富想象来表现传统京剧思路,是让京剧回归,还是让京剧在贴近传统的状态下走向当代?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张艺谋的京剧能否揭下神秘面纱?他又是怎么看待这次跨界,怎么理解京剧?

  带着一大串的问号, 我们9月刊的封面人物锁定了张艺谋,在历经无数次沟通协调之后,这位中国最难采访到的导演,终于坐在了我们面前,罕见地接受了《国家大剧院》杂志的独家专访。

  过程是曲折的,结果总是圆满的,在张艺谋工作室的这次会面,出乎意料地顺利和轻松,关于京剧他详尽而坦然回答了我们想了解的,没有虚头巴脑的铺垫,没有拐弯抹角的掩饰,外界涂在他身上的各种颜色都在布满沟壑的坦诚笑容中褪去。

 

独家专访张艺谋 摄影王小京 独家专访张艺谋 摄影王小京

  记者:除电影外,您导演的作品几乎涉及了所有舞台艺术门类,可以说每一次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对您来说,执导这些艺术门类不同的舞台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心得吗?每一次都是如何来应对这些挑战?而这次执导京剧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契机和想法?

  张艺谋:实际上每一次执导不同艺术门类的项目都是人家来找我,而我本性也是愿意尝试一些新东西。通常都是有了跨界合作的一种愿望,然后项目找到我,我自己也觉得有意思,又有时间,所以这十几二十年有了这些东西。

  我其实长期以来对京剧很有兴趣,但是我的兴趣真的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认知上,没有到一个深入的程度,也就是说仅有对于京剧美学和一些传统元素上的认知,这也就够我们平常用了。第一次导歌剧的时候我就跟意大利媒体说过,歌剧和京剧,这两种艺术门类都是源远流长的,我把《图兰朵》看作是中国的京剧,我用京剧的方式去演绎它。

  我跟京剧有这样的渊源,长期以来,我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它的痕迹和它的影响,因为这是我们的国粹。我想导京剧,有这个冲动和这个愿望也是很多年了。很早我就说迟早我会导一部京剧,只是看契机。这次国家大剧院找到我,看了剧本我觉得这正好是个契机。虽然很忙,但是我还是愿意尝试,所以有了我们的合作。

  记者:说起京剧,有些人会想起像《四郎探母》《红鬃烈马》这样有着多年传统积淀的骨子老戏,也有些人对京剧的启蒙来自样板戏。您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导演,跨界执导京剧,想给大家带来一种什么样感觉的京剧?

  张艺谋: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是有样板戏的教育的,我对京剧的知识源于样板戏,源于那个革命的年代、过去那段历史。关于传统老戏,它的变化、它的传承,我其实所知甚少。但我喜欢看这些东西,我觉得京剧有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它跟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是紧密结合的,你听那些老戏迷和那些行里人讲他们的故事,它其实真的是跟历史同步的一个文化脉络。它是很有意思的,是中国的一个代表。

  从和大剧院有合作意向到现在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了,我也一直在想,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京剧?简单地说,我们对于京剧的唱腔、唱段和它的角色的演绎和表演等等这些非常专业的东西,是一知半解的。所以作为一个导演,就好像我导歌剧一样,去在这一不熟悉的行当里面进行某种创新,是非常有难度的。

  都说跨界导演非常有难度,是因为你对所跨的那个行业的了解非常有限。可为什么不光是中国,国际上还是风行导演跨界呢?我觉得最大的因素是希望跨界导演有不同的方法,在演绎它的方法上有改变,也就是俗话讲的舞台呈现上的变化,形式的改变,并不是对歌剧或者京剧本身做什么改变。

  那我要用一个怎么样的形式去做这个京剧呢?我认为现在中国舞台的奢华风很厉害,加上各种晚会的泛滥,所以这几十年以来,演出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新、越来越复杂。我觉得这跟京剧是搭不上的。京剧是个很纯粹的东西,它的那种美是在象征、写意概念中的,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它是一种非常概括的美,带有程式化的一种美。

  我希望从这样一个美学角度进入,从这样一个美学角度去呈现一个舞台的形式。所以我说我向传统致敬,向京剧致敬。但是所谓向京剧致敬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回到传统中,不是,我是用传统的美学概念,用京剧的美学概念但通过现代的方式来演绎它。它仍旧是向传统的美学致敬,因为它是从传统中来的。

  毛主席讲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觉得还是真理。到现在为止,我的创作还是这八个字在潜移默化地起作用,任何事情全是如此。所以我想从传统中提炼它的美学定律,提炼它的美学意义和美学概念,用在一种当代的舞台演绎中,呈现独特的形式。

  我自己很想做一个独特的京剧,但不是改变京剧本身,京剧几百年了,它不可以随便变,我希望我呈现出的形式很独特。

《天下归心》汇报摄影王小京 (44)《天下归心》服装设计稿 摄影王小京

  记者:您刚刚说这次执导京剧是向传统致敬,恢复中国传统文化那种空灵、写意、象征的表达方式,但是可能很多观众会有疑问,因为您之前的很多作品很注重营造那种特别宏大、特别绚烂、充满视觉奇观的大场面,那么您这次执导京剧是为了向过去的那种表达方式做一个暂时性的告别吗?

  张艺谋:我的电影也不全是。应该大体分为两类,就是你说的视觉上比较宏大的,但这类通常是有商业元素的电影。还有一类是我从过去拍到现在一直坚持的简约的、比较朴素、凝练的风格,所以本身我的创作不是跟所谓大制作画等号的。但中国电影的发展,过去十几年来这类东西多一点,而这种大制作也是一个国际潮流,老百姓愿意看。这样的形式是电影产业发展中的一个过程,我们不必去批判它,不必认为它就一定不好,不好为什么老百姓还买票去看大制作?它还是有吸引观众的地方。

  任何大和小、繁和简本身没有意义,好和坏才是有意义的。回到你刚才的问题上,只是对于京剧来说,在我现在的认知上它跟奢华的东西有距离。我自己认为京剧应该坚持它的优雅,坚持它的高贵,坚持它的那种概括、写意、传神,坚持它自己的那种品位,这是我的看法。

  但这种东西当你坚持的时候,可能会失去一部分观众。因为观众就是想去看热闹,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对有些年轻观众来说会有一种不够热闹的感觉?我还是坚持用现代观念去向传统致敬,希望有创新,希望有个性、有特色。但这种个性、特色和创新,是否对观众有吸引力?我也不知道。京剧是小众的,它不会因为某些因素就彻底改变,一下增加出几千万粉丝,不大可能。

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元素 摄影:王宁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京剧元素 摄影:王宁

  记者:您刚刚说到观众的问题,您当年拍《山楂树之恋》,因为不忍心违背“山楂迷”的喜好,您没有改动最后老三得了白血病死掉的这种俗套情节,而这次导演京剧《天下归心》,您会因为顾及到一些传统戏迷的感受,进行一些妥协吗?

  张艺谋:首先这是一个原创的新剧,它其实没有固定的观众期待。当然观众对我们请来的这些京剧表演艺术家、这些大师角儿们,对他们的唱、他们身上的这些技艺肯定是有期待的,那是固定的。除了对演员本身的期待之外,由于这是一个新剧,所以它倒不存在你说的这些顾虑,这反而给我们空间做一些创新。中国京剧目前这些创新剧目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品牌,这就说明空间还是挺大的,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做一些尝试。

  其实我们常常讨论这些问题,说是不是把京剧用各种现代手段做包装就可以了,与时俱进就可以了?京剧和观众、京剧和传承、京剧和创新这些问题都非常大,坐在这儿几天几夜也无法说清这几对名词的关系。京剧未来向何处去?京剧还会剩多少观众?它是否纯粹是博物馆文化?还是有可能有一天被广大年轻观众所喜爱?我不知道。

  就像我们今天说到电影,电影才100多年历史,今天的观众是90后,再过几年2000后的观众到底要看什么?对电影,除了票房,它的艺术价值是什么?还有它的民族精神是什么?除了流行的元素它是不是还要有一个艺术的创新和艺术的传承?你看今天的电影界众说纷纭,观众一代一代迅速地现代化中,电影要怎么样去传承和创新?它很矛盾,其实我觉得京剧更是如此。但是有一点,我坚信京剧不会死,不会消亡。因为它是我们民族的代表、民族艺术的瑰宝,是民族艺术、民族传统的一部分,是长在我们这个民族身上的,它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可能在某个时代你会接受它所谓的冷清,也可能有些时代它就突然火过一下,产生一些话题,这都很正常。但京剧不死、民族不死、艺术不死,这是一定的,所以我觉得京剧还会继续在它的舞台上焕发它的美丽。

  记者:始终以它的方式滋养我们。

  张艺谋:一定是这样的。

独家专访张艺谋 摄影王小京独家专访张艺谋 摄影王小京

    文人张艺谋

  采访之前,脑子里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充斥满了各路媒体长期以来营造出的各种他:他的张扬、他的霸气、他那无法抑制的乡土气息;他的视觉奇观、他笑傲中国电影的30年,他横跨歌剧、舞剧、大型晚会等各种艺术门类;他掌握着中国导演最大的话语权和最丰盛的资源,他始终站在风口浪尖上吸引着大众或仰慕或质疑或猎奇的目光  

  所以面对眼前身着绿T恤的张艺谋,头脑中会出现短短的空白。也许那些张扬又浓烈的色彩,仅仅存在于他的一部分作品中,他本人的审美,反而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那平和冲淡、带有留白和余韵的。在他侃侃而谈的时候,你能从中看到一种老派的文雅与质朴,隐藏在那不动声色的强大气场之中。

  他也并不是我曾经印象中那片黄土地出身的苦孩子—守候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考场之外,卖血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相机。事实上,张艺谋出身书香门第。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透露,张艺谋的妈妈、现在已经80多岁的老太太依然优雅温婉,就像是旧时代的大家闺秀。而每年的大年三十,不管多忙,张艺谋都要放下手头的一切赶回老家,陪妈妈一起包饺子度过除夕。而这,不禁也让我们联想到了他即将执导的京剧《天下归心》,取材于历史上“郑伯克段于鄢”的记载—一个关于传统中国智慧与孝道的故事。

张艺谋电影剧照张艺谋电影剧照
张艺谋看鸟巢模型张艺谋看鸟巢模型

  在他以往的作品中,《红高粱》让我们看到了黄土地男儿的血性张扬;《活着》渲染出那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深处的不朽苦难;《山楂树之恋》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瞬间最纯净的心动;《金陵十三钗》带我们回溯了一段关于江南最惨烈的历史;而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又奉献给全世界一场超越所有人想象的关于大中华文化最绚烂、最恢宏的表达;而这次面对京剧,张艺谋说:“我要向传统致敬。”

  他身后的工作台上,是他京剧舞台的微缩模型,一色素白中,那朱红色的一桌两椅分外显眼。“现在中国舞台的奢华风很厉害,几十年来演出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新,越来越复杂。而这种风格与京剧是完全搭不上的,京剧的美在乎写意和概念,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

  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此时的张艺谋,微微笑着,那笑容里仿佛充满了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也许,他真的不是我们惯常心目中那个善于玩大制作和大场面的大导演,或者说,并不仅仅是。他工作室的案头,一本王安忆的《小说家的十三堂课》看起来已经被翻阅了很多遍,书中有些章节被主人折了角做标记。

  当我们希望他对观众说几句话时,张艺谋认真地说:“我要谢谢每一位即将买票来走进剧场看京剧的观众,因为有了你们,我相信,京剧不死,民族不死,艺术不死。”

  文/温天一 周晓华

  《国家大剧院》杂志简介:

  《国家大剧院》杂志自2013年起,由原来以面向国家大剧院会员为主体读者的内部刊物,升级为正式公开出版发行的高端表演艺术核心刊物,面向全球读者。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