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联动话剧有规律:利用口碑和收视率

2013年10月12日16:01  综艺报
《推拿》 《推拿》

  文/刘爽

  近年来,话剧舞台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把一些当代作家的作品,或者已有的影视剧作品重新打造成话剧来吸引受众,获得电视、电影之外第三阵地的上座率、口碑和票房。这种深度解构、重建文艺作品,并以多种形态表现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最大化地挖掘作品的文艺潜力和经济价值。

  比如,2012年9月,孟京辉将余华的《活着》搬到国家大剧院演出;今年1月,郭宝昌从荧屏走向舞台,以“白景琦和他的三个女人”为故事主线,将40集的《大宅门》电视剧缩减为3小时的话剧;9月,郭小男执导的《推拿》也刚刚落下帷幕。这些已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在话剧舞台上再度焕发新姿。

  影视剧和话剧的互动是双向的,例如,在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中,观众就能看出《雷雨》里的情节和人物关系;而一些深受年轻人喜爱,具有先锋意识的话剧作品,也重新回炉制作成了影视剧作品,由舞台登上荧幕。例如,林奕华导演、王纪尧编剧、张艾嘉和郑元畅等人主演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自2008年首演至今,又被鼎龙达国际传媒、北京体会影视和杭州文广集团三家公司联合拿下电视剧版权,投资5000多万元打造为一部40集的职场大戏。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作品和话剧已经形成了互为反哺的关系,双方相互输入创作灵感和演员、制作团队资源,影视剧依靠话剧开拓新疆场,话剧也借助影视剧的影响力来支撑话剧市场。

  尽管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审美趣味的提升,话剧市场正呈现出向好趋势,尤其是价格公道、形式多样的小剧场,更是迎来一派繁荣景象,但与影视剧市场相比,话剧市场的收益和观众群体的范围仍可谓“小巫见大巫”。

  话剧市场的现状不容乐观,目前话剧的盈利模式主要靠票房,也有一些靠植入,有的两种情况同时存在。“舞台剧演出,无论话剧还是音乐剧,只有形成驻场,才能真正有效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话剧《推拿》运作人之一王一楠说。

  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是中国目前最好的话剧市场,但若想实现“话剧市场的春天”,就必须发展二三线城市。很多话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在北上广的成功,而是源于二三线城市的成功。例如,话剧《武林外传》曾在全国巡演,深入到中国各地的每一个角落,遍及几十人到几千人不等的场子,一次在鄂尔多斯的演出,只有200多人观看,而且大多是当地牧民。“很多演员觉得人少就很伤心,但我跟他们说,一定得比任何演出都认真,因为他们可能一辈子就看过这么一部话剧。作为话剧工作者,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王一楠说,话剧更像是一股潜流,需要慢慢渗入人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话剧在口碑和经济上的双赢?经典剧目似乎更容易实现,原创剧目与之相比就非常困难,因为首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在剧本创作的磨合上,例如话剧《士兵突击》,就是在舞台上磨合了6年才生存下来,成为相对经典的剧目。

  “国家大剧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两家非常好的平台,所以他们有勇气去独立投资被长期看好的剧目,也一直鼓励原创。”王一楠介绍,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例,话剧从最小的艺术工坊开始培植,一直到可以搬上大舞台,给了原创人才更多机会和表现才华的平台;田沁鑫等话剧导演也一直策划、培养原创剧目的编剧等活动。很多话剧都起用新人、年轻人来担当导演、编剧,因为他们更懂得年轻人即主流观众群体的内心。如80后导演何念,创作并执导了话剧《武林外传》《罗密欧与祝英台》《21克拉》等17部舞台剧作品,大部分都票房火爆,被誉为上海滩“票房小蜜糖”;青年编剧刘深也成为郭宝昌钦点的《大宅门》话剧编剧,郭宝昌说:“我就爱和年轻人合作,我永远不能离开年轻人,时代的进步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上,你只有跟着他们,才能跟上潮流。”

  影视改编话剧秘钥

  何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更适合改编成话剧?王一楠说最好符合“三一律”。

  三一律(three unities)源于西方戏剧结构理论,是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具体到《推拿》,场景被固定在“沙宗琪推拿中心”,主要人物是老板沙复明、张宗琪,员工都红、金嫣,围绕盲人群体的生活展开故事情节,比较符合话剧的创作规律。

  此外,纵观由影视作品改编而成的话剧,多为一些成名作,如《武林外传》《潜伏》《让子弹飞》等,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观众基础,剧中的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台词精彩,重点情节也被观众熟知,因此具备改编为话剧的优势。“我们也在考虑将《桃姐》搬上舞台,”王一楠介绍道,“《桃姐》的电影很成功,而且它不仅仅是关注老年人群体,更是关注两代人的关系。”

  对于话剧改编来说,之所以选择已“成名”的影视作品,首先是利用口碑和收视率(或票房)上较为成功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力,实现话剧的影响力,将艺术生产的利益链更好地执行下去;其次,“成名作”可以降低话剧市场运作的风险度,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影视作品,同时拥有潜在的“含金量”,可以成为话剧作品前期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另外就是扩大潜在的观众群体,吸引对原有影视作品有着深厚感情的观众走进剧场,让他们观看不同艺术形式的同一题材作品,尤其是若原剧的明星出演话剧,更具号召力和吸引力。

  除此之外,那些与社会热点有关的影视作品也是话剧改编的不二之选。尤其是更具先锋性和思辨性的主题,与青年观众群体如白领、大学生能够产生共鸣,也适合话剧改编,毕竟年轻群体才是任何市场都要培养的潜在客户。

  一部作品的改编是否成功,首选需要这种新形式能够提供比原作更为深入的人文思考,尤其是将大众化的电视剧改编为话剧,更需要构成“深度模式”,至少要保持原作品质的精华;其次,要体现出话剧艺术的独特美感,而不是将影视艺术简单移植,从影视到话剧应是一种艺术形态的转变和提升。可以说,话剧不是捡影视的“残羹剩饭”或开掘剩余价值,而是需要强大的创新意识。

 

(责编: sisi)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