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挑山女人》一年内三进艺术节

2013年11月27日10:41  东方早报

  一部首演至今只有一年的沪剧新作,一个只有15个编制员工的区级小剧团,却在一年内先后入选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13届中国戏剧节和第15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展演。宝山沪剧团的新编沪剧《挑山女人》这一年成为了上海戏剧界令人瞩目的“奇迹”,也在全国戏剧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前天,在苏州刚刚落幕的中国戏剧节上,《挑山女人》再次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表演奖和优秀作曲奖3个奖项。而此前一月,他们已经在“中国艺术节”上获得文华优秀剧目奖等4项大奖。

  一台沪剧新戏破天荒地在一年内“挑”进三大艺术节,该剧主演、也是宝山沪剧团团长的华雯感慨万千,因为就在一年多前,作为一个区级沪剧团,即使要走出宝山,也是困难重重。

  挣扎在存亡线上的区级剧团

  “我们今年已经在江浙沪演出了100多场,明年2月也已经定下了国家大剧院的两场演出,8月更是要赴香港文化中心演出。”说起这些,身兼主演和团长的华雯自己也感到多少有些不可思议,因为在《挑山女人》之前,宝山沪剧团要走出宝山、到市区演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在2009年之前,剧团甚至面临着吃不饱饭的生死问题。

  作为上海唯一的本土剧种,沪剧和其他所有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着日益边缘化的窘境。而区级剧团更是有着难以想象的艰难。1986年,22岁的华雯就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7岁就开始当团长的她,在2000年的时候却依然拿着900元的月薪:“我34岁到42岁的那8年,是我人生中最苦的8年,大家都在存亡线上挣扎。当时剧团的大部分演员每个月都是300元,有一对夫妻两人都在团里,每个月拿了工资就回家包馄饨,包好一个月的馄饨放在冰箱,然后就天天吃馄饨。”

  区级沪剧团生存艰辛,为了让大家有饭吃,华雯就带着大家走乡串村的演出,从打谷场、露天工地到学校操场、社区文化中心,刮风下雨都要演。沪剧的传统戏不多,要演出就必须要有新创作。从《缉毒女警官》到反映打假问题的《罪女泪》以及国企改革的《东方彩虹》,从环保戏《清水恋》到城乡一体的《宝华春秋》,更是为了让区政府能组织全区老百姓观摩。从1995年到2003年的8年间,剧团排演了5部原创现实题材大戏,但却个个都是“定制戏”,说起这些,华雯不免苦笑:“我们这样纯粹是为了生计,公安局、环保局、质量监督局一纸盖章通知,我们就方便出票。”

  然而,虽然题材都是“定向”,演出却深受百姓欢迎。宝山沪剧团因此积累了大量创作现代题材作品的经验。2009年,宝山沪剧团创作了根据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纪委书记王瑛真人真事改编的沪剧《红叶魂》,并成为上海唯一一台参加“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的剧目赴京。第一次和这么多国家级剧团站在同一个舞台展演,华雯和她的剧团几乎沸腾,很久后说起此事,依然会有演员激动落泪。

  《红叶魂》的成功,使得宝山沪剧团的生存境遇大为改善。宝山区政府将该剧列为文化惠民工程,每演一场都有相应补贴,宝山区的百姓看戏全部免费。演出因此吸引了周边金山、青浦甚至无锡的观众赶来“蹭戏”,这出戏在宝山区得以演出了一百多场。

  宝山沪剧团终于安稳地存活了下来,但演出足迹却依然还只是局限于宝山区的范围。“我们剧团只有15个有编制的成员,很多人员包括乐队都要外借,演出成本很高,如果要去市区租场演出,单靠票房,很难收回成本。”

  政府购买帮助沪剧艺术走出上海

  《红叶魂》之后,宝山沪剧团又创作了《红梅颂》,因为创作蓬勃,宝山区对剧团给予了更多政策扶持,包括全额拨款、演出补贴、创排新戏补贴等。剧团又不间歇地开始采风、创作。去年10月26日,一部根据安徽齐云山挑山女人汪美红真实故事改编的《挑山女人》正式首演,谁也没有想到,一年后的10月26日,这部新戏就登上了国家舞台艺术的最高舞台——“中国艺术节”,并领到了文华优秀剧目奖。而这个舞台和这个奖,是很多国家级院团创作都要经过多年修改和层层厮杀才能收获的殊荣,对于一个仅演出一年的作品而言,几乎可以算是“破天荒”的荣誉。

  事实上,《挑山女人》和如今很多“精品剧目”相比颇为另类,没有深厚沉重的人文主题,没有豪华的舞美制作,只是一个朴素感人的平民故事,有着真挚动人的情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家长里短”的真情故事,无论在哪里演出,都能让观众抹眼泪甚至泣不成声。即使“十艺节”时在山东这样没有沪语基础的地方演出,从头到尾都没有观众退场,散场谢幕时,剧组都会被全场观众的掌声和泪水包围。

  “与其说我们的戏感动了观众,不如说观众的反应震撼了我们。我们明白了什么叫艺术要从生活中提炼,明白了老百姓中才真正隐藏着艺术生命力。这条路我们要一直走下去。”一年间演了100多场,华雯在台上和台下的观众一样场场哭,她笑言,“这戏都把我哭老了。”

  难得的是,不仅老百姓喜欢这出戏,《挑山女人》也赢得了所有专家和专业奖项的肯定。这也让剧团越演越起劲。首演至今,《挑山女人》已经演出了100多场,除了在宝山区的二十几场演出,一年内不仅三进逸夫舞台,更是在常州、苏州、宁波、杭州这些地方开拓了市场。现在,剧团甚至在策划《挑山女人》的全国行。

  平常连市中心都演不起的宝山沪剧团,一下子走了这么远,华雯说,这也多亏了“政府购买”的运作模式,因为《挑山女人》的观众反响,宝山区对该剧给予了特殊的补助,只要“走出去”演一场,就有4万元的补贴,“我们的市场一下子就盘活了,我演出一场的成本大概六七万,有了这4万元的政府补贴,我只要每场收回2万元的票房,不管有没有盈利,我都去演!”

  华雯找到了在戏曲界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演出商许霈霖帮忙一起运作市场,“不要看只是2万元的票房,其实也很艰辛,演一两场容易,一百场可就难了。”华雯说,沪剧常年来在城市市场萎缩严重,农村市场虽有大量观众,却因为购买力的问题,有观众没市场。但没想到,一年下来,所演之处,观众没有一个中途退场,很多地方政府的领导看完更是激动不已,再次邀请作品到当地演出。

  而让许霈霖感慨的是,自己在戏剧界摸爬滚打了半辈子,像宝山沪剧团这样有凝聚力的剧团却是极其少见的:“我一直说,他们也就是十几个人、七八条枪,但心却是难得的齐,只要团长说一句,大家就会分头去干,执行力也很惊人。”华雯则表示,剧团虽然人少,但却都是三十几年一起风风雨雨过来的战友,现在剧团已经是宝山沪剧艺术传承中心,有15个事业编制,每个人都身兼数职,像我们剧中演女儿幺妹的也是我们剧团的行政,道具制作是我们的门房,但谁的手都没有他巧。

  从一个生存都很困难的区级剧团,到如今市场创作都风生水起,让地域局限巨大的沪剧艺术走出了上海,华雯一直坚信着自己固守的信念,有作为才有地位。而对于如今各种式微的地方剧种和濒临绝境的小剧团而言,宝山沪剧团的成功之路,也未尝不是一种启示。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