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8月的爱丁堡称为戏的海洋绝不为过。这个城市,三周之内,仅爱丁堡边缘艺术节就在273个场馆中有2871场表演。今年边缘艺术节门票共售出194万张,同比增长5%,此前最高纪录是2011年的188万张。
边缘艺术节的海量演出,再加上爱丁堡国际艺术节和图书节、军乐节、舞蹈节等诸多艺术盛会繁花似锦的各项演出、讲座、展览和活动,看客们很难不被目力所及之处各种眼花缭乱的宣传海报给晃花眼,颇有点“眼大肚小”的无力感与选择迷茫。
选择太多,看戏亦不易
想要在这片“戏的海洋”里,省时省力地多看好戏,绝对是一门大学问。
各个剧场都会有一本厚厚的演出目录供大家翻阅和带走,但要如何在这本厚册子里找到好演出,这是个难题。通常我会略过占大约1/3比重的喜剧(Comedy)部分,这当中很大一部分类似于脱口秀,虽有表演成分,但大量俗语俚语和英国本土观众才能听得懂的笑点,即便英语听力很好,也未必能解笑点何在。
我选剧的重点在舞蹈和身体剧场(Dance and Physical Theatre)和戏剧(Theatre)这两块,通常这两块的当代性都比较强,语言障碍小,依靠形体和综合表现手段的元素比较多,适合跨语言背景的观众观看。当中的好作品对国内剧场界的借鉴和视野开阔意义也会更强。
另外一些选择要素还包括,专业剧评人的口碑——在爱丁堡有几种杂志和报纸在戏剧节期间免费派送,有对热门剧目的评点,可以作为看戏的参考。
剧场也会是选戏的要点——在爱丁堡虽然演出场地众多,但热门的场地也就那十几处。通常只有非常有经验、实力的剧团,才能提前订到热门场地,并有信心以票房回收来支持这些热门场地的高租金。一些主要的场地为了保持声誉,对剧目的选择也有自己的标准。像Traverse Theatre,今年是它的50周年纪念,在剧目的挑选上也就格外认真,故有《寂静之地》(Quietly)和《事件》(The Events)这样的好戏上演,前者是爱尔兰阿贝剧院(Abbey Theatre,爱尔兰的国家级剧院)的力作,后者则是全英当红编剧大卫·古瑞格(David Greig)的新作,他的《屋中怪兽》一剧曾于2012年“爱丁堡前沿剧展”期间到中国巡演,艳惊四座,另一部音乐剧《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则正在伦敦西区热演。
如果有时间,跟剧场的售票员聊聊天也是不错的渠道,他们会告诉你在该剧场的一大堆戏当中(在戏剧节期间,一个大的场地里,通常有2个至8个可以演出的空间,会有10部至30部戏轮流上演),哪些是真正最受欢迎的,哪些是他们个人喜欢的。这些售票员很多本身也是文艺青年,在戏剧节期间来打零工,闲暇之时便可看戏,所以他们的推荐通常也比较靠谱。
爱丁堡的中国面孔
香港艺术节的总监苏国云说,他1997年第一次到爱丁堡时,剧场里看戏的基本上只有他一个中国面孔。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无论是街头还是剧场,常常可以看到东方面孔、听到普通话。今年北京人艺林兆华导演的《大将军寇流兰》受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之邀前往演出,对中国戏剧界而言,也算是件大事。与边缘艺术节的随意来往、自由注册不同,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是自1947年发端的66年以来,第一次邀请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话剧团体参加国际艺术节。
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每两年会组织一次“精选展演”(Showcase),由英国的艺术专家团队在边缘艺术节的英国剧目中挑选25至30个剧目,供他们组织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团观看。这次以各种方式组团前往观剧的中国人在100人上下。所以,8月18日至24日那周,在各个剧场,基本上都能见到中国观众往来穿梭的身影。
在演出和看戏之外,文化交流也是沟通中西方观众和艺术家的重要桥梁。在爱丁堡大学和孔子学院为林兆华导演举办的座谈会上,他在回答关于如何理解莎士比亚的问题时说:“我排戏,不为莎士比亚,不为任何机构,我只为我自己,我只表达我想表达的。”听到此处,在场的外国听众掌声热烈。
对于中国一些城市和旅游区热衷于办艺术节, 爱丁堡艺术节总监乔纳森曾说:“艺术节确实为爱丁堡带来了繁荣的旅游经济,但吸引游客并不是爱丁堡举办艺术节的原因。有些城市想举办艺术节,却没有一个真正的理由。爱丁堡艺术节创立于一个糟糕的时代,却拥有一个最好的理由:1947年,人们希望用艺术节赋予彼此乐观的精神,用艺术缝合被战争撕裂的欧洲文明。”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水晶)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