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记者听说国家话剧院话剧《失明的城市》将走进北大校园进行首轮演出,作为商业话剧《失明的城市》为何选择大学校园进行首演和一轮公演,在学生身上动脑筋,难道不为自身的票房收入担忧?为此,记者特意两次走进北大校园,为您探究一番。
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为话剧百年献上的贺礼,由国内话剧导演王晓鹰执导的话剧《失明的城市》,即将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完成首轮演出。话剧讲述了一场可以致人失明的瘟疫,在城市里不断蔓延所引发的戏剧冲突。这种类似“非典”生活的题材,引发了业内的强烈反应。那么,这样一部重要的话剧作品,把它的首演地选择在大学校园内,是否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呢?
采访北大学生:
记者:同学你好,我看你正在关注这个海报,你有没有看《失明的城市》这部话剧?
看了,昨天晚上看了,非常好。
商业气息比较浓的话,他票价会非常贵,但是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几块钱的票价还是比较便宜,我觉得还好。
因为这个(场地)毕竟不能无偿的免费的提供,而且他这个价格比外面比市场上都便宜多了。
之所以把首演场地定在北大校园,导演王晓鹰也有自己的想法。
采访导演王晓鹰:我们既然到北大来演出,我们又不指望着这几场演出就把这成本给赚回来,所以不用把票价定得那么高。像这样的有文化气息的话剧,应该到这样有文化气息的地方,去面对那种有文化气息的观众去做直接的交流。
之所以说这部话剧有文化气息,是因为该剧其实改编于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葡萄牙作家萨拉马戈的代表作《失明症漫记》(图片在桌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以及演出方宁可牺牲商业利益,也要让前卫艺术找到相应受众和定位的意图,显然已经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