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威尔逊“视觉戏剧”引发巨大争议

2014年12月09日10:55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罗伯特-威尔逊(资料图) 罗伯特-威尔逊(资料图)

  新浪娱乐讯 12月6、7日,本届戏剧奥林匹克中广受期待的美国戏剧家罗伯特·威尔逊作品《克拉普的最后碟带》在国话剧院进行了演出。出人意料的是,这位戏剧奥林匹克的发起人之一第一次携作品来华,即获得观众截然不同的评价。

  演出引叫好骂声齐飞

  12月7日《克拉普的最后碟带》演出正在进行,观众席间突然有观众爆出英文脏字;临近终场前,又有观众发出中英夹杂的喊声,包括“下去吧”等内容。据了解,终场前的喊声来自两位一排中间的青年观众,他们因为对作品不满,还气愤地将戏票撕碎扔在地下。此外在两晚的演出当中,亦有不在少数的观众打起瞌睡或提前离席。但另一方面,7日晚上演出的谢幕同样掌声如潮,罗伯特·威尔逊先后三次从后台走出感谢观众的欢呼。而观众演后的反馈同样印证了本剧两极的评价,力捧与力贬者均不在少数。

  被纽约时报盛赞为“实验戏剧世界的高塔”的罗伯特·威尔逊,自上世纪60、70年代起,就以其极度简约、极度注重视听效果的作品风格在世界享有盛名,被认为是开启了剧场艺术新时代的大师。本次他为戏剧奥林匹克带来的独角戏《克拉普的最后碟带》,由他自己自导自演,文本则是曾创作《等待戈多》的荒诞派戏剧旗手塞缪尔·贝克特于1958年首演的名作。据罗伯特·威尔逊自己介绍,他于上世纪70年代就已与贝克特结缘,当年贝克特曾两度来观看他的一部7小时长的剧目,并盛赞了罗伯特·威尔逊作品中的非叙述体风格,称罗伯特·威尔逊很适合导演他的剧本。当年初出茅庐的罗伯特·威尔逊直到38年后的今天,已接棒贝克特引领世界戏剧,才终于积累够勇气,将贝克特的作品搬演上自己的舞台。

  此次罗伯特·威尔逊来华演出要求颇高,不仅光演出费用据悉就达60万元,为本次戏剧奥利匹克最为“昂贵”的作品,同时观众进场必须逐一由场务人员检查手机已确实关机绝不能摄影摄像,同时经授权的专业摄影摄像也只得在第一场进行15分钟,视频报道最后播出还不得超过2分59秒。为此,原定于7:30开场的演出,6、7两日均推迟到近7:50才告开始。

  而在演出开始后,《克拉普的最后碟带》特异的风格,更激发了争议。演出直至进行了约15分钟后,台上的罗伯特·威尔逊才说出了第一句台词,之前他几乎一直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在轰鸣的雷雨音效与昏暗的雨点状灯光下进行吃香蕉等动作。而从第一句台词开始,本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主人公克拉普深夜独自一人坐在房间里,今天是他70岁生日,他准备录一盘带子,记录下过去的这一年。这已是他从年轻时就开始坚持的习惯。他打开了一盘30年前他录下的碟带,他听到了当年的自己还是一个充满希望的青年,语音自信。他曾爱上一个女人,但后来他失去了她。这盘录音让他内心充满苦涩……而对这段故事的演绎,罗伯特·威尔逊再度延续了之前缓慢、幽暗的风格。加之字幕不甚清晰,不少观众散场后表示作品看得如堕云中,十分不适;而另外一部分观众则表达了对作品风格与呈现的极度喜爱,赞叹罗伯特·威尔逊对剧场有着超强的控制力。

  访谈强调视觉大于文本

  因为卸妆需要一个小时,罗伯特·威尔逊此次的两场演出并没有安排演后。5号中午抵京,6号彩排,8号即告离京,在如此密集的行程中,罗伯特·威尔逊只留给了媒体于6日上午的1小时群访时间。通过这场短暂的对话,罗伯特·威尔逊让我们对他的戏剧世界有了略知一二的认识。

  罗伯特·威尔逊作品一向被认为是视觉奇观,此次他也着重强调,“看”与“听”在戏剧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在以往重视戏剧文学的时代,舞台上的视觉元素往往成为文学的装饰。而他的创作手法便要反其道而行之,首先画出包括舞台、灯光等内容的“视觉执行手册”,之后加入音乐,最后才引进文本。“上帝给人眼睛,就是要人去看的。”甚至于,他认为创作“都不一定要有文本”。他还特别举日本的能乐为例:“能乐的动作是纯洁的,因为它和文本没有关系,是独立的一套。即便这样,14世纪的能乐现在21世纪的日本人还能看懂,可在当今欧美的戏剧学校里,我们却不敢想象这样完全抽象的视觉表达。”

  强调视觉大于文本,直接结果就是让观众在理解上面临巨大挑战,对此罗伯特威尔逊反问“美丽的落日就是落日,你还要让它讲出故事么?”在他看来在舞蹈、美术等艺术的审美中,观众已经可以接受对文本的放弃。但在戏剧领域放弃文本仍旧比较鲜见,他正是一直坚持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

  另外,对于自己作品往往“慢得出奇”的争议,罗伯特·威尔逊也解释道:“我们关注了太多的文本,却没有发觉即便每一刻的动作几乎是一样的,但其间细小的差别带来的感受都会是不一样的。”他叫大家安静聆听脚步声、絮语声、空调声,并告诉大家缓慢的动作正如刚才所有的声音,都独属于那一时刻,再也不会得以重复了。“我们想得太多,其实要有开放的心态,要多用你的身体去感受。”

  但即便一直被评论界认为站在戏剧先锋、实验的潮头,罗伯特·威尔逊自己却并不同意他是一位先锋艺术家。例如在他1976年的代表作《海滩上的爱因斯坦》中,极简主义音乐家菲利普·格拉斯创作了高度反复的极简音乐,但在罗伯特·威尔逊自己看来,其实其与歌剧中音乐主题的反复与变奏结构相同。而事实上,近年来在罗伯特·威尔逊的作品中,叙事的成分也开始占据主要位置,如这次贝克特最有故事性的剧本《克拉普的最后碟带》,以及他正在柏林排演的《浮士德》,即为代表。他也自言,这是“默片与广播剧的结合”,他希望通过视觉效果对文本进行强化——当然,依然肯定不能是装饰。(奚牧凉/文)

(责编: pp)

文章关键词: 罗伯特-威尔逊《克拉普的最后碟带》《等待戈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