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战马》30天倒计时“乔伊”赴舞台

2015年08月05日16:25   新浪娱乐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娱乐讯

  什么演出会持续七年常演不衰?什么演出会花五年的时间做创意试验?什么演出会用一年时间进行演员训练?什么演出会花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在剧场合成和彩排?什么演出要在正式装台之前进行两次试装台?41个演员、1500多套服装、重达1吨的音箱、英国军工厂原版制作的军服、与一战时重量相等的行囊、三台叠加的超高流明投影仪、重新进行双层铺设的地板、全部航运自英国的剧场环绕立体声音响……这就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引进制作的舞台剧《战马》中文版。

  作为一部当代标志性舞台剧作品,《战马》自2007年在英国国家剧院首演以来一直是全球戏剧观众关注的焦点,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融合、超乎想象的艺术表现形式、感人又充满正能量的主题已经使其当之无愧成为当代一部“国宝级”作品,而全球4000场演出、3个语言版本、多项世界戏剧大奖、超过600万的观众更是令其被称为是“世界舞台表演的奇观”。2014年4月23日,在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英国首相特使、英国卫生大臣杰里米·亨特的主持与见证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该剧总制作人周予援与英国国家剧院发展部副总监马丁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使舞台剧《战马》中文版成为2015中英文化交流年的九大重要合作项目之一。

  《战马》中文版定于9月4日在国家话剧院剧场首演。8月4日是舞台剧《战马》中文版倒计时30天的日子,“舞台剧《战马》中文版主角‘乔伊’离开排练场”仪式在国话B2排练场举行。当天,主角“乔伊”将离开排练了一年多的排练场,进入剧场开始合成和彩排。此后的30天里,它将与控偶演员、角色演员一起,完成与灯光、音响、舞台换景的配合,并将进行多次对内和对外彩排。这是国家话剧院剧场第一次为一个演出留出40多天的时间进行装台合成。

  在昨天的活动中,剧组首次向媒体公开了5分钟的排练片段。片段展示了一战爆发伊始英国小镇德文郡的征军景象:英国军队在乡郡大量征用马匹,一是作为骑兵的座驾上战场,二是作为拉伤员和物资的运输工具,在这场戏中,主人公“艾尔伯特”的父亲“泰德”乘机将“乔伊”卖给了英军上校尼科尔斯,使得艾尔伯特不得不与他从小养大的“乔伊”告别。一边是艾尔伯特与乔伊的依依惜别,一边是乔伊未来的命运未卜,短短五分钟的戏,却让人不禁潸然。

  《战马》中方制作人李东说:“国家话剧院引进《战马》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中国的文化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战马》演员多,技能、体能要求高,综合性强,尤其是它的核心控偶技术,如果不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完成这样的作品。因此国家话剧院早在一年半之前就开始了演员的甄选和培训,期间英国木偶导演曾两次来中国进行控偶技能的培训,这么长时间、大投入的演员培训安排,是国家剧院前所未有的,而为了制作一部真正的中文版《战马》,就必须这么做。”

  “这个戏的体量足足相当于我平时制作的戏的15倍”,李东形容。的确,2013年底,卡梅伦访华期间在上海的商务午宴上宣布了国家话剧院将与英国国家剧院合作推出《战马》中文版的消息。紧接着2014年1月,中国的制作团队赴英国考察,中方木偶导演和中方技术团队在紧张的行程中克服了时差,赴《战马》在英国的巡演城市学习木偶操控技术和对接技术要求。3月,《战马》中文版马偶乔伊的演员招募活动正式启动。4月,50名一轮入选的木偶演员经过一周的培训之后迎来英方木偶导演的严苛筛选,最后,15名体能、感知力和专注力都超强的演员入选。7月,《战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马场体验性训练。8月,英方木偶导演再次抵京,对演员展开新一轮的专业技能训练。演员们在这三周里学习马的嘶叫、哀嚎、马的喷嚏、奔跑和奋蹄……这些训练一直持续到今年6月。期间,木偶演员还经历了一次中期汇报和三周的英方表演专家培训。整整一年半,整个剧组一直马不停蹄,除了木偶演员的培训,还有两次角色演员的招聘,而灯光、服装、布景、道具、多媒体等各个技术部门的对接都在有条不紊进行。李东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这个戏的服装加上配饰一共2000多件,演员最多每场要换六至七套服装,换装时间仅为40秒。这些服装全部在英国军工厂制作,而中英双方服装管理人员在修改服装上所花费的时间比全新制作这些服装的时间要多得多。”

  今年6月1日起,英方导演艾利克斯·西姆斯(Alex Sims)和英方木偶导演汤米·路德(Tommy Luther)就一直驻扎在排练场,除了周日之外,每天下午1点一直到晚上9点在剧组排练。当天,他们也用简短的致辞对媒体表示欢迎和感谢。密集而高强度的排练使导演平时很难在有精力和时间面对媒体,所以这次媒体见面活动也显得特别珍贵。不过,他们一直认为:“观众进剧场看到好的作品是最重要的。”

  从小说到舞台——将一段真实的历史搬上舞台

  舞台剧《战马》改编自英国小说家迈克尔·莫波格(Michael Morpurgo)的同名小说。迈克尔的童年在战后的英格兰度过的,战争的废墟、对于战争的讨论和战争的悲伤气氛一直伴随着他。他很早便开始读关于一战的读物,经历短暂的服役经历后,他搬到了德文郡,帮助运营慈善教育项目“城市儿童农场”。40年前,当迈克尔在乡村酒馆里与一个参加过一战的骑兵队老兵对话时,他发现一战时有上百万匹马随骑兵队参战,但最终只有65000匹马活着回来。1914至1918年间,有一千多万士兵死于战场,马也死了一千万匹。它们的死因与人一样,被炮弹、机关枪、步枪击中或因为身衰力竭而死在铁丝网、泥沼和沙滩上。这给了迈克尔很大的震动。迈克尔在写给中文版的信中这样说:“当我想起这些,我不得不创作《战马》。我别无选择。我的全部生命都已经把我引向这种冲动。我从未写过这样的书。”“我和太太都喜欢这本书,因为某种意义上,它在讲述我们的生活、家人,以及我们这片土地和熟知的人。它也是关于每个国家的战争记忆。” 于是,莫波格写了《战马》,以一匹马的视角和经历,写出了一战中一个残酷而温馨的故事。

  25年后,当英国国家剧院的导演汤姆·莫里斯(Tom Morris)拿着这本小说找到他的时候,他感到惊讶、高兴和兴奋。汤姆·莫里斯想要改编《战马》的初衷来源于他想将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木偶搬上英国国家剧院的舞台。他向当时英国国家剧院的艺术总监尼克·海特纳(Nick Hytner)介绍了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两位艺术家并与他一起在南非看了剧团的演出。此后,他们决定要为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一部新的舞台剧作品。

  把小说《战马》搬上舞台首先要解决的是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转变。迈克尔创作的小说是以马的视角来叙事的,而如果要将它搬到舞台上,为了保持其严肃性,就势必不能出现一匹会说话的马。汤姆·莫里斯说:“我们都觉得这本书的精华之处在于它对一战的见解十分深刻。要是我们打算以此编一部舞台剧,那就应该表现出其主题应有的严肃性。这个挑战难度十足。”

  为此,汤姆·莫里斯先在英国国家剧院工作室里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验,“没有木偶,只是用几块硬纸板来代替研究故事情节,探讨小男孩和这匹马之间的关系。我们试了小男孩安慰马、给马梳毛等没有台词或是台词很少的几幕场景,甚至是跟马倾诉自己的秘密。结果出人意料,非常具有观赏性,当时的一些想法就直接用到后来的正式演出中。”汤姆·莫里斯在工作室里搞了一系列的工作坊,包括如何制定舞台语言、设计理念、木偶设计、音乐配乐还有整部戏的剧本。动作导演托比•塞奇威克(Toby Sedgwick)及木偶设计亚德里恩•科勒(Adrian Kohler)与汤姆共同设计了一个片段并展示给艺术总监尼克·海特纳看,这个片段幸运地得到了尼克的认可。此时,联合导演玛丽安妮•艾略特(Marianne Elliott)也加入进来,帮助一起将这个故事搬上舞台。

  玛丽安妮主要负责马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戏剧感染里和整体戏剧场面的把握,她带领角色演员与马一起,从战争历史背景中人与马的关系入手,展开了排演《战马》的旅程。她说:“我意识到自己之所以全心投入到这部剧中,是因为我希望自己曾疏于了解的知识,其他人可以学到。我希望传递一种知识,正是种种暴力恶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希望借助一个孤独平凡的小男孩和它的灵魂小伙伴——他的马,一起经历战争的故事能够令观众得到最基本的启发和触动。”

  同时,剧作家尼克·斯塔福德(Nick Stafford)在进行剧本改编时,将马的叙事转移到了人物身上,他让人物叙述自己的故事。用这样的方法,即使马偶在舞台上不说话,通过人物的叙事和人物与马之间的互动,加之马的反应和动作,就能让观众理解舞台上人和马之间的情感。

  今年是《战马》在伦敦上演的第8个年头,2007年的圣诞节,这部伟大的作品在英国国家剧院的奥利弗剧院诞生。八年间,它到过纽约,北美,澳大利亚,柏林,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巡演,也曾为众多中国文化界人士所喜爱和追捧。舞台剧《战马》已经在全世界制作了3个语言版本,中文版是它的第四个语言版本,也是第一个亚洲版本。每一个语言版本都延续了原版的创作规律,先是木偶导演选择木偶演员,进行长期而高强度的体能和技能培训,之后是角色演员的挑选。随后两个部分合二为一。

  马偶演员“像马一样思考” 角色演员决定它的真实程度

  《战马》是马偶和角色和完美结合,舞台上,马偶演员就是“马”,他们像马一样思考和行动,而角色演员的表演决定了马偶的真实程度。

  在演员的培训材料里,有个小册子叫做“像马一样思考”。在这本册子里,详细记录了马的身体部位、敏感部位、马的步态、呼吸、视觉、听觉和味觉等资料。这是为了要锻炼木偶演员的基本功——用马的思维看世界。这样的一种训练一直贯穿在木偶演员的训练当中,其中,仅仅马的叫声,演员们就学习了将近三个月。正是因为这样的高标准,仅仅在演员培训投入上,《战马》已经让很多剧院团望而却步。但是,要制作真正的中文版《战马》,这是不可避免的步骤。

  从6月1日起,英方木偶导演汤米一直驻扎在排练场,他将木偶演员分为“金木水火土风”六组进行排练。“马的听觉是人的200多倍,马的耳朵是最能反应马的情绪的,马对外界的变化很敏感,马很喜欢有人摸它的脖子,它对熟悉的人的味道能记12年……”,中方木偶导演刘晓邑在提到马的习性时如数家珍。在《战马》训练的一年多时间里,20名木偶演员每天就生活在马的世界里,只要一上马,这些演员就化身为马,不再用与人的沟通方式与周围人进行沟通。这也是中英双方制作《战马》中文版的初衷——要做真正的中文版,而非简单的引进。

  马偶“乔伊”重120磅(约108斤),由14个人手工制成。让马偶可以呼吸是让马偶拥有生命力的关键,即使马在静态站立时,也可以看出轻微有韵律的呼吸,同时,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而两位艺术家贝塞尔•琼斯(Basil Jones)和(亚德里恩•科勒)(Adrian Kohler)还为马设计了细微动作的操控方法,包括耳朵和尾巴的动作。

  马偶的操控由三个演员配合完成,马头需要细腻,心脏要表现出呼吸,而腿是动力。“马的三个演员在表演中是不能通过语言或眼神相互交流的,他们的配合完全依靠马自身的动作和反应发出信号。比如马头抬起时,马的身体要立刻做出呼吸上的变化,这个时候马腿也要立刻做出反应。操控时,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出信号,三个人整体的反应时间为0.1秒,”刘晓邑说。

  除了马偶演员,《战马》中文版的角色演员这次也是实力超强。“艾尔伯特一家”由王成阳、于洋、王新军、李梅共同饰演,艾尔伯特的伯父则由老戏骨杜振清担纲,而英军和德军中两位重要的军官“尼科尔斯”和“弗瑞椎克”都来自中戏,一位是毕业多年,一直活跃在话剧舞台上的章劼,另一位是中戏毕业的实力派演员的韩文亮。此外,法国小女孩“艾米丽”一直是《战马》的亮点,中文版中的这一角色由王婧担纲。除上述演员外,其它演员在剧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为了熟悉英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军队习俗,剧组还特意邀请了英国大使馆的武官为角色演员进行了英式军训。

  从英文版到中文版——破解技术难题 做高水准中文版《战马》

  《战马》是来自英国最好的剧院的最成功的作品,它的核心除了控偶技术,还有舞台技术。这些技术是《战马》的核心,也是《战马》的知识产权。正是这套知识产权,才让《战马》成为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即使你复制一匹木偶马,如果没有那些控偶演员,这匹马也只是空壳而已。所以,《战马》要来中国,技术是难点。

  《战马》中文版此次在演员培训上的投入将近400万,而更大的投入在其舞台设备和技术上。为了达到《战马》的技术要求,从而成功地引进这部作品,国家话剧院灵活地运用国家资源撬动社会资源。目前,一支曾经参加过奥运会的技术团队成为《战马》中文版的核心技术团队,这支团队在灯光、音响、吊装等方面与英方进行直接沟通。今年6月12日,这支技术团队与英方技术核心人员一起,完成了《战马》中文版在国话剧场的第一次试装台。这标志着《战马》在舞台技术上的核心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据中方技术总监王璞和马昕介绍:此次《战马》中文版舞台上的所有布景、道具、音响全部从英国海运,这些东西运到国话剧场,需要20辆9.6米的大车。仅仅舞台上空的灯加起来就重达15吨,舞台上空的投影幕、地上的胶板,也全部来自英国。对于中方来讲,技术上要求最高的就是如何让中国的剧场适应这些来自英国的“大家伙”——“我们的剧场吊点承重是250公斤,但是英国运过来的音箱重量是1吨,为了能吊起这个音箱,我们就要在舞台上部重新进行焊架安装。”王璞和马昕举例说。另外,《战马》技术团队专门为演出制作了可以拆装的两层木板,因为国内剧场一般不允许在地板上钉钉子。为了让《战马》与中国剧场完美融合,除了6月的首次试装台,7月20日,剧组还进行了第二次试装台。进行两次试装台的原因是查漏补缺,“英方给出了严格的装拆台流程,但是在英国,装台和拆台的人员是分开的,在中国是同一批人,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熟悉这个过程。”他说。

  “这部剧几乎集合了所有对剧场技术的高要求:灯光、投影、吊装……”,王璞和马昕说。这种高要求还体现在服装的管理上。《战马》的演出服装和配件一共2000多件,这里面有英军和德军不同军衔的军官服装、不同等级的士兵服装、德文郡居民的服装、控偶演员的服装……同一个演员,一个人的服装往往就能塞满一个柜子。由于《战马》是一个长期的演出,在角色上会相互安排替补,而这些替补角色的服装也全部要重新量身修改,单独制作。“演员靴子的绑绳都分干净的和脏的两面,演员穿的吸汗用的水衣根据不同的角色也有不同的颜色,演员抢装的时间只有40秒,这些服装又非常重,所以换装多的演员到时候会比较累。”中方的服装统筹管理李莉介绍。据悉,《战马》中文版的演员服装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版演员的服装,由于在中国找不到与一战时期军服相同的布料,这些服装都必须从英方“原装进口”。但是为了让这些服装适应中国演员的身材,这些服装管理人员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为演员进行修改。

  “服装最多的演员,她的服装可以塞满整整一个服装箱。”李莉介绍说。实际上,《战马》的所有服装和配件全部原样还原一战时期的布料和风格,连行军的行囊重量都要求和一战时士兵的行囊重量相当。在剧中,大部分士兵和军官的军衔和职位会有所变化,那么这些演员穿的军装上的军衔就必须定时更换。

  除了舞台技术,《战马》的多媒体和灯光的配合也是该剧的亮点。灯光设计保罗·康斯特布尔(Paule Constable)与设计和绘画芮·史密斯(Rea Smith)合作已超过20年。她们曾经凭借《战马》囊揽托尼奖最佳灯光和布景设计奖。今年,保罗再次凭借与导演玛丽安妮·艾略特的合作《深夜小狗离奇事件》获得托尼奖最佳灯光设计,保罗将于8月中旬抵京,与中文版团队一起工作。此外,南非掌上乾坤木偶剧团的两位艺术家也将于北京首演前抵京。

  马的记忆力很好,能够认出分离很久,甚至离开数年的伙伴和主人,但是一战中,能和自己主人重聚的马匹少之又少。因此,舞台剧《战马》讲述的是战争中的一个奇迹,是给人光明和希望的奇迹。当马蹄声越来越近,《战马》中文版是否能成为征服中国观众的奇迹?让我们拭目以待。该剧将在国话剧场演出50场,此后将赴上海和广州进行驻场演出。

文章关键词: 舞台剧战马中文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