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激赏:北京青年戏剧节多元风格剧目
一年一度的北京青年戏剧节又落下了帷幕。虽然今年青戏节的演出数目压缩至了14部,国内部分依然没有推出特别亮眼的新人,但就笔者所观作品而言,本次青戏节延续了其对实验戏剧、多元风格的支持态度,仍给中国观众与创作者带来了宝贵启发。
开幕戏《三个悲剧女性》,提取三位古希腊悲剧中的经典女性,由三位杰出的巴西女演员以独白的形式进行扮演,辅以精准设计的调度、灯光、音效、多媒体等舞台元素,虽然确实可能形式上比较单调仿佛“诗朗诵”,但也极简地展现出古希腊悲剧中女性强大的情感能量。《灵魂归来》剧情源自摄影术刚刚发明时人们用其“招魂”的故事,虽然本剧开场是一段类似即兴的与观众的“交流”,结尾是一场晦涩的情景还原+一次照片显像展示,但其中间的核心部分还是一出利用光与影进行演出的黑光剧。作品本身的法国式浪漫情调让这段摄影史往事变得既可怖又奇幻,但可能同时又显出几分Fringe戏剧节式的小气。《舞台假日》的整场演出都充满即兴、拼贴、解构意味,且演员一直以一种仿似“无所谓”的状态“表演”抑或“闲聊”,形成一种独特的观剧体验。其实观众还是很可以在这一场“无目的”中看出目的——对现代文明的诸多反思与揶揄,但或许创作者还是可以反思的问题是,这种过于形散的后现代创作,会不会滑入过于随意的极端?相比之下同为后现代剧场作品,《十方一念》就显得浓墨重彩得多,创作者为他的四位剧中人(也就是四位中外文化史名人)精心重构出了一套包含文本、表演、造型等元素的语汇,虽然这些语汇相当杂错与晦涩,但仍可看出创作者的脑洞大开,“十方一念”。当然不能否认观众,尤其是对四位剧中人未必那么熟悉的观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肯定是倍感吃力,尤其本剧又有将近150分钟的时长,这种审美疲劳如果不是创作者的刻意追求,那么也许还是尽力避免为好。
大陆剧作方面,二丁一笑戏剧男团的新作品《拥抱麦克白》延续甚至强化了他们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作为一部解构经典的作品,三位创作者有想法(将《麦克白》诠释为欲望主题)、有做法(通过影像将演区扩大至更大场域等等)。但如果细细斟酌《拥抱麦克白》,我们便会发现此作还是不够深沉,一方面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态度还是比较浅层,一方面其舞台呈现的细节还没有做足打磨、创新的功课,甚至于他们三人之前已展露苗头的丁一滕独大、风格越来越“孟京辉”等隐忧在此作中进一步严重,希望他们能够对此加以重视。相比之下成团多年的老将李凝与其凌云焰肢体游击队的作品《灵魂辞典》就要老辣得多,虽然作品确实比较晦涩、直接甚至残酷,但作品源自对庸常现实的勇敢再现,终于类似阿尔托所描述的带有宗教性质的舞台仪式,无论是其舞台美学还是社会关照,《灵魂辞典》都是国内戏剧界难得的作品。当然作为一只植根于济南这座可能已经日趋没落的工业城市的后现代肢体剧场团体,凌云焰在《灵魂辞典》中展现出的是一种中原式的、老工业式的、即将被现代化吞噬的粗粝,无论形式(对肢体不强调美或故事性,而强调真实)抑或主题(工业化对人的异化,对原始生命力量的追寻),这种风格是会被赞扬为原生态,还是被不屑为老笨丑,恐怕便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日本导演藤田贵大的《异形三姐妹》是本次青戏节笔者最为欣赏的作品。作品风格独特,三位少女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高速念诵诗一般散乱而难懂的台词,从字里行间我们大概了解到,本剧讲述的是一段极具日本特色的青春残酷物语。在念诵台词的同时,演员还一直在做着同样散乱而难懂的肢体动作,且这些动作大多极其挑战身体极限,例如长时间金鸡独立等等。一边快速念诵台词,一边做出高难动作,“很拼”的三位演员已根本无暇以惯常写实派的表演方式进行演出,所谓语气、表情等等不疾不徐的表演惯例,在《异形三姐妹》中一律被取而代之为一种苦行僧式的魔鬼操练。这种表演状态初看令人不知所云,进而又容易使人恹恹欲睡,但如果观众沉浸入其中便会发现,这一表演状态让演员逐渐跳出了具体的台词与表演的禁锢,进入到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中;就仿佛对技术动作高度熟练的运动员,他们在从事自己的运动项目时已不仅仅是在重复具体的技术动作,而是在借其身体的记忆探寻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在《异形三姐妹》中,创作者使用快速念白与高难动作所力求触及的,应该便是日式青春残酷物语萃取后的结晶——“青春的残酷”感;从这一点上看,《异形三姐妹》确实是十分日式的作品,日本民族精神中因隐忍与极端这对矛盾体共存共生而蓄积出的能量,在本剧中得到了十分精彩的开掘与展示。不仅如此,《异形三姐妹》对全剧节奏性的把控同样十分高超,无论台词、动作、灯光、音效都得到了精密的安排,最终效果宛如一篇自带韵律的诗歌;同时,创作者还天才地将文本处理为循环往复的结构,更进一步增强了全剧的音乐感,并渐次加深了前文所述的演员潜意识世界探寻。《异形三姐妹》的导演藤田贵大年少闻名,堪称当下日本剧坛“小鲜肉”,但他的杰出才华仍令我们感受到他延续本国戏剧前辈传统,同时又锐利推陈出新的创作态度是多么坚定而准确——不为欧美写实派表演风格所牵制,寻找属于亚洲人自己的台词、动作体系,以找寻出最能与亚洲人的精神世界碰撞出火花的表演乃至舞台美学。虽然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但必须承认我国戏剧与日本戏剧的差距已非一两年即可追及;应该感谢青戏节将如《异形三姐妹》这样极具启发性的作品带至北京的戏剧舞台,以引发中国戏剧的思考,进而促进中国戏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