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舞台监督李根实:工匠精神就是集体精神

2017年06月29日 06:35 北京娱乐信报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最初让李根实种下“工匠精神”种子的来自于国家大剧院这个集体,那是一种齐心协力、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默契精神。

  “叫CUE”,是舞台监督这份职业的行业术语,就是为即将发生的剧情发布舞台技术动作以及艺术家演员的上场准备发布指令。作为国家大剧院一手培养的舞台监督,李根实每天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在排练厅或者舞台演出后台,对着那本贴着花花绿绿的指令标签的总乐谱,叫着各种的“CUE”。他是一台歌剧演出的“总指挥长”,每个细致入微的环节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即便是发生了意外他也会轻松化解,因为之前早已准备了第二套第三套方案。他说,一个优秀的舞台监督就像齿轮之间的润滑油,大家即便忘了他的存在,也会把所有细节安排得非常顺利甚至没有瑕疵,以至于让大家忘了他的存在,这是舞台监督的最高境界。

  “工匠”

  李根实

  国家大剧院舞台监督

  说到“工匠精神”,李根实认为,一部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工作,只有每一个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断打磨每一个环节,到最后呈现出来的演出效果才能越接近完美,所以,在最初让他种下工匠精神种子的来自于集体,那是一种齐心协力、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默契精神,是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的追求。

  舞台监督的“活儿”很杂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的李根实,从学生时代就在中央芭蕾舞团实习舞台监督工作。芭蕾舞团的舞台监督比歌剧相对简单,基本上就是负责通过对讲机向专业人员发布舞台、灯光等技术程序指令。李根实说:“那个时候,我学到了最基本的跟着谱子叫CUE,掌握了机械和灯光CUE的能力。”李根实以为这就是舞台监督,但是他真正的职业生涯是从一件“糗事”开始的。

  2009年,他到国家大剧院实习,《山村女教师》是他职业生涯第一部歌剧。“当天排练快开始的时候,指挥说你给灯吧。我很吃惊,我说什么灯啊?指挥说,我谱台上的这个灯啊。”李根实说,那时候他才知道指挥的谱架上有一个信号灯,指挥看到舞台监督发布的信号之后,就拿起指挥棒开始指挥乐队演奏。紧接着,另一个尴尬发生了,大幕拉开之后,指挥怒了:“没有演员,叫我排什么?”这时,李根实才知道,歌剧演出中演员催场也是舞台监督的“活儿”。还远不止这些,渐渐地,他发现,调动艺术家、组织表演的演员、组织完成舞台效果的技术人员完成演出任务,甚至组织安排排练等,这些工作也统统都是他的“活儿”。

  跟着大师赞贝佩罗“学艺”

  2010年,李根实所在的团队第一次跟国际团队合作,剧目是《卡门》。幸运的是,国际歌剧大导演赞贝佩罗手把手教他如何做一名职业舞台监督。“这个导演非常好,她真的把我们当做自己的人来带。她告诉我们,舞台监督不光是在舞台上管技术,在排练厅里就应该你来负责。”李根实说:“赞贝佩罗教我们如何布置钢琴和椅子的位置,排练厅的后面不要有杂物。现场两个长条道具桌,把道具按照演员贴上名字放在上面。她还教我们给合唱团叫CUE的时候,不能只跟第一个人说话,要把手高高举起让所有人都看见,然后数着拍子下指令。就这样,大师一点一点地教我们,非常细致毫无保留。”

  除了跟大师学艺,国家大剧院还安排了李根实等一些年轻后生,去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等世界艺术殿堂学习。一年的时间,李根实和伙伴儿们进步神速。2013年赞贝佩罗再回到大剧院执导歌剧《霍夫曼的故事》,看到三年前干起活来毛手毛脚的小伙子如今对所有工作环节都已经驾轻就熟,特别是看到那本相当专业的舞台监督工作日志本,不禁为他们的精彩高喊“bravo”。

  “日志”是留给后人看的

  记者采访李根实的时候,就在歌剧《玫瑰骑士》的彩排现场。在他面前是一个谱架,厚厚的总谱乐谱贴着花花绿绿的位置指令标签,而在总谱乐谱的每一个页面的字里行间也都间或着进行时间点的标注。

  李根实介绍说:“一个歌剧监督本子,有三四百页。本子分两个部分,一边是乐谱,另一面是空白页,空白页中间一条线分成两栏,左边写CUE,也就是我们要发出的灯光、机械、催场等指令。右边清晰地标注每一个指令的具体内容,甚至会画一些演员的调度,比如演员在舞台上行走的路线,什么时候把桌子搬过来,辅助你来熟悉这个剧,这是舞台监督需要用到最重要的文字本。”功夫在戏外,一部戏的制作过程,舞台监督需要做大量细致繁重的案头工作。

  李根实说,对于一部新戏,这本工作日志本从排练就开始了,“排练前我们会标记时间轴、幕次,然后在谱面上能够读出来哪一页有哪个角色。剩下的就是排练的每一天的过程中,随着排练的进展,每一天往里面填内容。上了舞台,拿到了灯光CUE还要不断地向里面添,直到首演那一天。有时候,到首演的时候那个本子已经被翻得很旧了。演出后,我们要进行细致的整理直到封存,作为历史档案。”

  李根实说,每本日志都是写给二三十年后或者几十年后的后人看的,“我们在英皇看到的《艺术家生涯》演了近三四十年,在大都会看的《唐·帕斯夸莱》那个版本的导演已经去世很多年了,那也是二三十年前的版本。我们做的工作日志本,即便多年后舞台监督不再是我,别人拿着我们的本子也能像在看说明书一样把演出恢复出来。”

  工匠精神的种子源于集体

  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舞台监督呢?李根实说,其实舞台监督门槛并不高,“要求有音乐基础,能够看谱子。其次,需要一些技术基础,比如能使用比例尺、会做工作表、会喊指令,这些都是可以学习的。但是更高境界的就是你的责任心,你的情商以及职业特质、职业状态,这些可能是不太好培养的。”

  最初让李根实种下“工匠精神”种子的来自于国家大剧院这个集体,那是一种齐心协力、在艺术上精益求精的默契精神,是作为这个集体的一员的追求。而工匠精神具体到舞台监督岗位,李根实认为,要让舞台监督这项工作越来越无形化,甚至让人们感觉不到舞台监督的存在,这是一种最高境界,“舞台监督就像胶水一样把导演、指挥、艺术家、技术、制作等方方面面联系到一起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他又像齿轮之间的润滑油,他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天衣无缝,配合默契,演出顺利甚至没有瑕疵。”

  当然,制作精准的工作日志本也是舞台监督的重要工作。李根实说:“现在,我们在队伍里开始轮换岗位,一部戏复排的时候,可能某个位置上的舞台监督换人了,但是用的是上一个人的本子,这样团队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发现不准确不严谨的地方,继续把这个工作日志本修改完善。有一天我们这个团队的人都不在了,另外一拨人来接手舞台监督,他们重新排练这部戏,也能够通过我们的案头工作,顺利把这个戏原模原样的恢复出来,那这就是我们舞台监督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

  信报记者 张学军 文/摄

(责编:kita)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