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戏剧马拉松《2666》亮相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2017年07月15日 08:15 新浪娱乐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12个小时“马拉松式”的观剧体验,4次中场休息,舞台剧按照小说的五卷本的结构,超级长篇小说以五幕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

《2666》 《2666》
《2666》剧照 《2666》剧照

  新浪娱乐讯 第七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在本周掀起高潮,《美杜莎之筏》《玛丽亚的婚后生活》和《2666》三部戏成为京津两地“戏剧双城记”的又一大亮点。尤以演出时长达12个小时的《2666》最为引人瞩目。

  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2666》是最近十年在文学界被讨论最多的小说之一,年轻的法国导演朱利安·戈瑟兰在去年将其搬上了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的舞台,并以惊世骇俗的面貌,成为了当年最轰动的作品之一。此次,是这部鸿篇巨制首次登上亚洲舞台。

  12个小时“马拉松式”的观剧体验,4次中场休息,舞台剧按照小说的五卷本的结构,把这部砖头一样厚、近1000页约合80万字中文的超级长篇小说,以五幕剧的形式搬上了舞台。导演说,希望带给观众和小说一样厚重的感觉。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

  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

  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

  波拉尼奥出生于智利,父亲是卡车司机和业余拳击手,母亲在学校教授数学和统计学。1968年全家移居墨西哥。四十岁才开始写小说,2003年因为肝脏功能损坏,等不到器官移植而在巴塞罗那去世,年仅五十岁。他的作品数量却十分惊人,身后留下十部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以及三部诗集。1998年出版的《荒野侦探》在拉美文坛引起的轰动,不亚于三十年前《百年孤独》出版时的盛况。而其身后出版的《2666》更是引发欧美舆论压倒性好评。

  《2666》是一个关于暴力的故事

  朱利安·戈瑟兰在执导《2666》之前,曾经把小说《基本粒子》搬上舞台。《基本粒子》是法国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的小说,与《2666》颇有相似性。两部作品都有极强的文学性,在叙述方式上也呈现出一种交织的网状叙事。

  这位自称“总是以文学为创作起始“的年轻导演说:“在《基本粒子》之后,我一直在寻找一部文本更庞大,维度更复杂、更具力度的文学作品,当我读了《2666》之后。我知道就是它了。“

  “当你读完这部一千余页的小说时,你会切实地感受到这本书的重量以及情感的密度。我想将这种感觉在剧场中呈现。我希望这出剧带给观众的体验犹如原著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宏大、跌宕。时而充满痛楚。我试图将观众投入真空之中。让他们得以安驻在那儿——我觉得这样的剧场体验是不多见的。”戈瑟兰说道。

  在戈瑟兰的解读中,《2666》是一个关于暴力的故事,“它牵引出了如今这个时代的暴力与那段墨西哥妇女被害的历史间的关系,它揭示了二战时屠杀犹太人等这些暴行的内在源头。同时,还有文学面对这种暴力时的力量,以及这种力量的失败。”

(责编:pp)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娱乐看点+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