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牡丹亭》拍典藏版DVD 白先勇:我已筋疲力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5日10:04 钱江晚报

  和《牡丹亭》耳鬓厮磨了若干年的白先勇,近来似乎有些累了。昨天他在杭州监制青春版《牡丹亭》DVD拍摄期间,首次透露,“一个戏已使我筋疲力尽,下一个……不会做了。”

  青春版《牡丹亭》昨天在杭州大剧院开机,拍摄舞台DVD版本。现场来了苏州昆剧团原班人马,来了台湾金马奖主席王童担任导演,来了被白先勇称为“最专业”的摄制班底,也来了白先勇亲临现场从头看到尾的“监制”。

  采访白先勇,即使是因着昆曲采访他,也不能干扰了他看《牡丹亭》的兴致。他宁可一遍遍对心急的记者抱歉,“等会好吗?”一边坚持,“等我看完《惊梦》。”偶然和记者快聊几句,一听助理召唤,“快来,《惊梦》要正式开拍了。”他立刻停掉话头,一路小跑而去,步伐如一个匆忙的孩童,有着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快捷。昆曲,不管是使他如痴如醉,还是使他精疲力竭,永远最能拨动白先勇的心弦。

  “《牡丹亭》演完99场了,这个DVD是到100场前的典藏版。如果《牡丹亭》如一朵牡丹花,现在这个时候正开得极盛,最是风华正茂——演员有了历练,却还青春着。”所以这次白先勇筹集了200多万资金,选了最中意的剧场,带齐最完美的舞台布景,邀请最专业的摄制班底,执意要把“刹那风华”留住。现场导演王童也把对《牡丹亭》的要求细到了极致,实拍每一段场景前先走一遍,舞台上一个椅子的坐垫要压平整,有人咳嗽一声,立刻掐断重来……

  终于在记者面前坐下来的白先勇,还和以前一样,穿得端端正正,头发有点发白,人有点发胖,嘴角噙着笑,说起昆曲会很热切地盯着别人的眼睛,语气照旧热烈,只在不经意间吐露了难处。“社会需要精英文化,我们这么一个民族,不能少了精英文化。只是这个社会,推广精英文化,难的。你看看我们做这个《牡丹亭》,要多少钱?”他顿了顿,似乎在算账,“从首演到现在,我们投入的演出费有3000万了吧。我也做得好辛苦,常常各处托钵化缘。”

  刚刚被《牡丹亭》挑起了兴致的观众,等着看下一本戏。可白先勇说,“一个戏已使我筋疲力尽,下一个……不会做了。”青春版《牡丹亭》难道要就此成为昙花一现的现象?白先勇又摇头,“应该不会,我带着《牡丹亭》到大学里巡演,北大、传媒大学、苏大……每个学校都有一批文化人,他们喜欢,也想去做,应该会做出东西来。”可这些大学里,有白先勇这样名气和热心的人来推广一部戏吗?“应该有吧。具体的人一下子想不出来。不过人力物力,难啊。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显然,这番话里也有尽人事听天命的意味。所以白先勇特别强调,青春版《牡丹亭》不是他一个人能做的,是聚集了两岸三地的文化精英、戏剧精英共同打造出的一个文化精品。舞台上每一件衣服都是王童一件件画出来的,舞美中每一幅字、每张画都有讲究,“为什么要用宋徽宗的字,因为这个故事发生在宋代;为什么要用杜甫的诗,因为杜父的先辈是杜甫;为什么背景要用柳宗元的散文,因为柳梦梅是他的后人……细节里都是学问。”

  青春版《牡丹亭》拍完舞台部分后,过几天将到西湖边拍摄外景,取景初定在西湖边郭庄、湖上画舫、胡雪岩故居等地。白先勇一直很喜欢杭州,尤其是西湖。他说,1987年他随谢晋到杭州拍《最后的贵族》时,就觉得西湖好美,想在这里养老,谢晋当时还劝他在这里买房子。“现在变多喽。”他仰起头回忆,加了一句:“起了好多新的高楼大厦。”

  本报记者 王玲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29,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