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化保护新尝试 《羌风》创新誓突围(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0日15:45  新浪娱乐
文化保护新尝试《羌风》创新誓突围(组图)

现场采访

文化保护新尝试《羌风》创新誓突围(组图)

现场观众

文化保护新尝试《羌风》创新誓突围(组图)

送观众

  新浪娱乐讯 《羌风》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五场后,导演曹平道出他对拯救民族文化的理解:“这是一个尝试。”党和政府,60年来一直在全力以赴的抢救民族文化,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少数民族也一直在渴望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祖国辉煌灿烂的千年文明。这中间缺少的就是一座桥梁,《羌风》恰恰就是在这样背景下的一次伟大尝试。

  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与坐标,拯救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坐标,是一个民族的价值体系。人们可以创造民族文化,却不可以逾越民族文化。它实际上已经成为各个民族社会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的一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整合力,社会因此被文化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例如羌族,本身便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它是唯一在甲骨文中有记载的民族。古代治水英雄、夏朝的奠基人大禹就是羌人。它对整个中华民族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输血”的民族,在漫长曲折的迁徙和流变中,很多羌族支系的血液,早已融入了藏族、彝族、阿昌族、纳西族、土家族等众多民族。

  但拯救民族文化却并不容易,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处偏远,信息相对闭塞,对外交流比较艰难,再加上各类自然灾害,例如5.12地震,致使羌族3万人殉难,占民族人口总数的1/10!村寨多已震损甚至震毁,文化遭遇颠覆性破坏。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从外部世界一涌而入的是麦当劳、大片、畅销书、排行榜上的金曲、劲歌劲舞、超市、国际名牌、时尚,以及明星大腕满天飞。不可避免的挤压了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造成了我们原有的文化和商业流行文化的冲突与矛盾。

  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课题,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最佳方案,例如美国对印第安人的保护、日本对阿依努族的保护等。我们如果不加紧抢救、存录、保护,就是对历史的犯罪,一些民族就会渐渐地名存实亡。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间以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能否通过民族文化的发展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是新世纪的一个战略问题。

  拯救民族文化,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60年全力以赴

  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党和政府60年来从未放弃过努力。始终把发展繁荣少数民族的文学艺术作为全面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进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第一、 多渠道、多途径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保证各民族文化艺术后继有人。在全国开办文化艺术大专院校,设立相关专业和举办培训班、专业班,大力培养民族文化艺术人才。仅仅截止到1998年,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工作者达63800多人。今天,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大批的舞蹈家、音乐家、画家和作家等文化人才和文化工作者,这支不断成长、壮大的民族文化队伍,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二、建立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创作,鼓励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家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学艺术评奖活动,在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电影、电视等各个领域,奖励和表彰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人才和文化精品,使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出一大批深受各民族读者喜爱、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的优秀作品。另外,国家还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调演和展览,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第三、加强民族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条件。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有图书馆661个,文化馆679个,文化站7318个,群众艺术馆82个,博物馆155个,剧场、影剧院3472个。另外,国家在民族地区建立了各级各类的广播影视机构,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

  第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政府鼓励和加强民族间、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举办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少数民族画展、少数民族风俗展、少数民族服饰展、少数民族文物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各级地方也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还积极组织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组派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展览出国演出和展出时,优先安排少数民族团队出访。

  《羌风》,用最先进的方式保护、传承最淳朴的文化

  正是由于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给了文艺创作者坚实的后盾,尤其在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羌族遭受的惨重打击。温家宝总理 “一定要抢救和保护好羌族特有的文化” 的强烈号召,成为了《羌风》所有剧组人员前进的动力。

  选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既能承载羌族5000年的历史,又能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既能展现最古老与纯朴的羌族文化,又能被大众乐于接受。参考了大量国际民族艺术表现形式,又结合了中国传统艺术特点后,《羌风》便在全体剧组人员的努力下应运而生。

  据曹平介绍:大型羌族乐舞史诗《羌风》是把几千年的羌族文化的提炼和升华,囊括了羌族特有的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并且场上的80位演员,全部是来自灾区的羌族同胞,没有一个是专业的演员,纯朴的风格宛如清澈的溪水,渗透灵魂,滋润心田。观众们还可以在演出中看到羌族特色建筑索桥和碉楼,浓重华美的羌绣、雄劲豪壮的羊皮鼓舞蹈、释比戏《羌戈大战》和民族节日“瓦尔俄足节”、“羌族多声部”等文化活化石。

  很多业内人士看完《羌风》后,纷纷认为这是四川近十年来最有价值的艺术精品之一。来自美国的非遗专家托马斯说,《羌风》的歌词虽然是羌语,但这丝毫不影响她跨越语言和国界的能力,她必将以其精美绝伦的品质感动更多的人们。一位泰国女士看了演出后也非常激动,一次次落下热泪。她认为,《羌风》里面所表现的几种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她过目难忘,这样的表现形式独具匠心,这样美的舞蹈和音乐是属于全人类的。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网友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