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李宝春挂帅台北新剧团 上海诠释新老戏(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03日14:05  新闻晚报
《打金砖》 《打金砖》
《奇冤报》 《奇冤报》

  台湾知名的民间京剧团体台北新剧团为人所知,不仅因为剧团由京剧名家李宝春挂帅,还因为剧团主打的“新老戏”概念:用新的方式演绎传统老戏,或是重新挖掘整理“罕见老戏”。而这些“新老戏”也将于2月16日起登陆以“两岸流芳”为主题的上海大剧院(微博)2012“京昆群英会”。昨天,台北新剧团制作人辜怀群在台北接受上海媒体专访,详解李宝春将为上海观众演出的四部 “新老戏”的“新老故事”。

  旧录音延长《打金砖》

  在此次“两岸流芳——京昆群英会”的演出节目单上,特别引人瞩目的就是台北新剧团团长李宝春将从2月16日起四天连演四场戏,其中的京剧折子戏《打金砖》正是李宝春的父亲、文武全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的代表作。不过,辜怀群却向记者透露,李宝春在上海演出的是一个“以老为新”的特别版。

  原来,李少春临终前曾嘱咐李宝春,《打金砖》虽是其代表作,但其中的经典唱段“王离了”还有一个更古老的版本,那是他向余叔岩学来的,从未演出过,“虽然长得不得了,但其实唱得也很好。 ”辜怀群说,为了将这个版本传下去,李少春特别对着录音机唱了一遍,而这一珍贵的绝版录音也是在前两年才刚刚重新被李宝春找到,“的确很长,词也难背,排练时他有两三个月走路都在喃喃自语地背。 ”

  更绝的是,当年李少春演绎《打金砖》时,他扮演的汉光武帝刘秀最后从舞台的高处翻下舞台时在空中旋转了360度,但李宝春要挑战的是旋转540度的高难度动作。这也可能是李宝春最后一次演出这部戏,“上一次演是在五六年前,当时我们想做了录像以后就不要演了,但我知道他非常想演一出他父亲的戏,最后还是这么选了。 ”

  《渭南之战》艰难复活

  被李宝春捡回来的不仅有绝版录音,还有1950年代李少春排练过却始终未见天日的《渭南之战》。这部在京剧界传说已久的作品讲述了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渭河之南决战,一度落败的曹操使用离间计最终取胜的故事。而这出戏的“复活”经历也是一波三折,更堪称李少春和李宝春父子跨越60年的“隔空传承”。

  据辜怀群介绍,这出戏当年排而未演,剧本也被尘封,无处可循,最后好不容易才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图书馆翻出了残篇断章, “剧本找出来一大堆灰尘,结果一看:天哪,什么都没有!整个本子只有一些排练的方向和两段唱,形同没有,怎么成一出戏? ”

  于是,李宝春和辜怀群只得在北京四处寻觅对当年的排练有印象的老人,最终只找到了当年帮忙排练的老演员曹韵清和曾在学生时代看过表演的常贵祥,但两人能提供的资料也十分有限,“曹韵清老师已经80多岁了,没法再做示范。常贵祥老师在场边看过两次排练,只记得两个他印象特别深刻的动作,我们的资料就这么多了。 ”

  因此,即将在沪上“开打”的《渭南之战》可以说是李宝春涵盖这两段旧唱词和两个动作的新创作。而这出戏在去年底的中国京剧艺术节上也收获好评,更有四个不同省市的京剧院院长“求戏若渴”,“三国的戏大家都爱看,而且里面文武都有,很适合一个京剧院排练,再加上这是一个传统戏,不需要新服装新布景,照样能演到让大家叫好。 ”

  《奇冤报》添舞蹈元素

  又名《乌盆记》的《奇冤报》也是一部传统老戏,但因为主角是一个寄身乌盆的冤魂,早期演出时,主角始终蒙着黑纱,连脸都看不清,“我小时候就最怕这个戏,后来李宝春也问我,为什么京剧的女鬼都那么漂亮,男鬼就一定要这么恐怖?”因此,李宝春版的《奇冤报》摘掉了黑纱,增加了甩水袖的身段,还从林怀民的云门舞集里借鉴创造了漂亮的“男鬼步”,“林怀民也有一个舞蹈是改编自《乌盆记》的,所以可以说是京剧学舞蹈,舞蹈学京剧。 ”

  而新编京剧史诗《孙膑与庞涓》则是李宝春和辜怀群共同创作的剧本,辜怀群笑言,因为不懂京剧演唱,她当初写出来的剧本几乎让李宝春抓狂:按照剧本思路,李宝春可以站在台上整整独唱40分钟! “他说如果我在那里唱40分钟,不仅我垮了,观众也都走光了!”不过这个剧本中还是加入了很多现代观众喜欢的元素:“比如我喜欢读武侠小说,就放了很多武侠小说里的阵法进去,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一看就懂得。 ”晚报记者 曾索狄 报道

  那些年这些年,台湾人追的京剧

  借着即将到来的上海大剧院“两岸流芳——京昆群英会”的契机,昨天,多位台湾地区京剧人在台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起了台湾人对京剧的独特感情:原来,不仅是那些年,这些年,台湾人一样迷京剧。

  【那些年】

  几代人都爱听京戏

  台北新剧团制作人辜怀群是台湾知名企业家辜振甫的长女,辜振甫自己就是个知名的票友,辜怀群更是从小跟着父亲四处听戏。据她介绍,早在明末清初,就有许多从大陆前往台湾的人因思乡心切,传来了京剧以及很多闽南地区的戏曲,“所以说,搞不好台湾人的基因里就有听了一百年戏的记忆! ”

  而在日据时代,台湾人对京剧的念想更加强烈,辜怀群开玩笑说,她的家族可能是第一个在台湾引进表演团体的,她的祖父辜显荣就借着做生意的机会从天津和上海引入了一批京剧演员,“当时一去都是请一个团来,原本只有六七十个人,但大家都觉得台湾很远,所以全拖家带口地来,最后就变成三百多人。来了以后就要一连六个月地唱过去,把整个台湾都走遍了。”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以顾正秋为代表的名角来到台湾,也给台湾京剧界带去不少影响,“流派在台湾不太明显,这里很难找到什么很纯正的派,这和顾正秋老师有关系,她在上海戏校时就是几派的老师都拜了,都学了。 ”

  也正因为这漫长的积累,台湾人对京剧情有独钟。辜怀群介绍说,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台湾的茶馆、酒楼里,当老板的几乎没有不会唱京剧的,“不唱京剧你都红不了,客人自己都会一句一句地轮流唱,你要会接上。 ”更典型的例子,则是有一回京剧老旦名家赵葆秀到台湾演出《四郎探母》,现场观众甚至集体陪她将意外失误的唱段唱了一遍,足见观众对老戏的熟悉程度,“那天赵葆秀状态不好,一早起来就摔跤了,但是观众都不生气,因为他们都懂行,知道这个地方难,出意外了也会帮你找理由。 ”

  【这些年】

  白领和学生也爱看

  如今在台湾看京剧的一大群体,则是年轻的学生和白领,他们中有的是从小跟着长辈看戏的,也有的是在学校期间培养起对京剧的兴趣的,他们也影响着台湾京剧人的想法。比如,台湾国光剧团就选择了一条从剧坛走向文坛的道路,旨在以此培养和吸引年轻观众。用国光剧团艺术总监王安祈的话来说,剧团主打的是京剧的现代化和文学化,“我们的唱将很少,所以希望能以新编戏的情感思想引起观众共鸣,让京剧也能发展成为当代新兴的剧场艺术,成为当代文坛的新作品。 ”

  经过调查,国光剧团将18岁到30岁的白领女性作为目标观众,推出了包括《三个人儿两盏灯》、《金锁记》、《孟小冬》等新戏。而这些新编戏的上座率都很高,年轻观众占到7成,可见这类作品的确吻合这批新的京剧观众的口味。这批看新编戏的新观众,正是热衷于观看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林怀民的云门舞集和李国修的屏风表演班等的作品的白领和学生一族,“他们是广泛的文艺人口,今天你不可能培养出只看京剧而不看赖声川或李国修,他们看得越宽广,越能体会京剧的好,或者也能发现其他的不足。 ”

  而辜怀群则认为,年轻的京剧观众中依然有很多懂行的,台北新剧团演出的“新老戏”的观众就有半数左右是年轻人,“很多年轻人从小和爸妈一起去看戏,现在他们也常常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来订票,然后陪着一起来看,所以他们知道传统的戏是什么样的。 ”

  【他山之石】

  京剧教育从小学到大学

  台湾地区的京剧人也在试图将京剧教育从小学一路延续到大学。据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主任徐亚湘介绍,在台北,小学生每年必须看一个单一的艺术门类的戏,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这样一来,小学生都能对一种戏曲有较深入的了解。而国光剧团团长陈兆虎也透露,剧团有针对小学生推出的儿童京剧以及针对初中生、高中生推出的不同类型的京剧,这些京剧较多融合了现代元素,唱的元素较少,动作和念白偏多,旨在让青少年能先对京剧产生兴趣。

  而对于更为成熟的大学生观众,台湾的京剧人也有自己的一套。国光剧团就常常走进台湾的大学,向学生做推广,甚至从大学中吸取养分。王安祈介绍说,《三个人儿两盏灯》的剧本就是她在大学里找到的,而与大学的文学老师们“搞好关系”也成了剧团的一项必备功课,因为老师们很可能会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推荐。

分享到:

   看明星八卦、查影讯电视节目,上手机新浪网娱乐频道 ent.sina.cn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