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2012)
去 逃离德黑兰(2012)的页面 >本片是根据七十年代末伊朗革命期间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成。1997年,美国中情局对外公布了当年事件的始末,现在可以在CIA的网站上读取这场营救驻伊外交官行动的报告。电影于2011年9月在洛杉矶的片场开始拍摄工作,11月初剧组还远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取景拍摄了部分镜头。电影拍摄时使用的片名是“逃离德黑兰”,上映时片名正式确定为“Argo”。Argo一词源自希腊神话,本是伊阿宋与一众冒险者为夺取金羊毛打造建成的快船的名字。片中美国中情局特工们用来打掩护的剧本,其实是一本名为《光之领主》的剧本。《光之领主》改编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罗杰-泽拉兹尼的作品,尚未被提上电影制作日程。为了让影片效果更贴近19世纪70年代的感觉,本-阿弗莱克从70年代的电影《总统班底》里获取了很多镜头来复制出CIA总部里忙碌的场面,而洛杉矶的外貌也大量借用了老电影《谋杀地下老板》的画面。导演本-阿弗莱克曾在西方学院学习过一年的中东文化,这也是他果断接拍这部电影的一大原因。本片是阿弗莱克导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也是他第二次自导自演的影片。本片的制片方之一GK影业,亦是阿弗莱克上一部自导自演电影《城中大盗》的制片方。作为本片的制片人,这是乔治-克鲁尼与本-阿弗莱克的第一次合作。克鲁尼之前与阿弗莱克的弟弟卡西和死党马特-达蒙都有过合作。本片的另一位制片人是与克鲁尼合作过《晚安,好运》的格兰特-海斯洛夫。乔治-克鲁尼作为制片人出现在拍摄现场的时候常常会引发骚动,经常会有人做出奇怪的疯狂举动,这给克鲁尼的工作带来了一点意外压力。编剧克里斯-特里奥写剧本的时候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和材料,本-阿弗莱克在看到特里奥做的功课之后甚至感叹,这么多的材料都能写出一部电视连续剧了。本片作为参展电影在今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圣塞瓦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赫尔辛基国际电影节、伦敦国际电影节上均有上映。导演阿弗莱克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众选择奖的第二名。虽然如此,本片在多伦多放映的时候还是引起了一些争议,有批评说电影把当年事件中加拿大政府为营救美国外交官做出的努力压低不计了。导演阿弗莱克后来重编了后记文字,特别赞许了加拿大政府的努力。captainRZ/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