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新华社记者任忆陈芳从1979年的293亿人次到近年来的6亿人次,一个严峻的现实摆在了中国电影人的面前,
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怎样才能重新振兴中国电影业?
个中原因,众说纷纭。目前的关键是,面对入世后更多进口大片的激烈竞争,中国电影将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抢占
市场,找回失去的观众呢?
电影市场离不开观众的支持,改革开放后,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电影观众日趋分流,过去那种全国上下趋之若鹜
同看一部电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的观众群同我国人口总量相比,所占比例实在是太
小了,还没有像美国、印度那样形成庞大而成熟的电影消费群体。
而观众群是需要培养的。韩国电影在异军突起之前,就经历了漫长的引进欧洲影片培育观众的过程。著名电影导演张
艺谋在“第五代”影人“20年聚首”活动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我国的绝大部分观众还是主流娱乐片观众,美国、印
度也是如此,所以培养观众不能忽视这一事实。拍电影是需要很大创作投资的,它有着自己的适者生存的市场规律,拍得不好
就没人看,投资也收不回,长此以往,怎么能不失去市场,失去观众?作为一名导演,不但要对自己的作品负责,对投资人负
责,更要对观众负责。”
来自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现在中国年人均看电影0.5次,仅是美国的十分之一;年票房收入约2亿美元,仅占美
国的三十分之一。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导演陈凯歌认为,观众减少是电影业综合病症的反映,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是
我们拍出的“好电影”太少了。一些影片脱离生活,摄制粗糙,缺少“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致使观众越来越少,从这个意义
上说,导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电影从产量上来说不少,但进入市场的并不多,很多影片观众根本看不到,有的根本就没有发行。据电影专家李
宝江介绍,目前国产片的发行主要有4种情况:一是“不发行”,即所谓的“零拷贝”,电影拍完了就完,拍摄者根本不考虑
片子的出路,自己拿到报酬就得;二是“盲目发行”,拍摄者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相应的观众群,片子拍完后,撞到哪儿算哪
儿;三是“非市场发行”,即通过行政命令等一些非市场渠道促销;四是“依赖性发行”,摄制者找个大公司,把产品卖掉“
一了百了”,观众能否看到无关紧要,收回投资即可。
这种一直以来在电影界存在着的怪现象,致使产销严重脱节,是不符合电影市场规律的。只有当影像最终出现在观众
面前,一部电影的价值才能体现,因此发行放映环节显得格外重要。霍建起执导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在日本一家仅能容
纳200多人的小影院创下了3亿5千万日元(合人民币2000多万元)的票房记录,而在国内,这部电影发行零拷贝,只
是卖给了电影频道。
国产电影并不是糟得一塌糊涂,其中不乏好看的作品,但观众为什么看不到呢?据业内人士介绍,在国营制片厂,一
部投资上百万元的影片,最后能拿出两三万元来宣传就不错了。因为缺少营销意识,缺少一流的营销人才,国产电影一些总是
“锁在深阁人未知”。而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宣传费,动辄就是上千万美金的投入。去年占尽风光的《卧虎藏龙》,起初并没有
被国际市场认可,但当其以略高于制作成本的2000多万美金“廉价”出售给美国片商后,经过美国专业营销人士的重新包
装,轻轻松松在全球取得两亿多美金的票房,并获得了多项国际电影大奖。
显然,只有一流导演、一流演员而没有一流发行、营销人才的电影队伍是残缺的。中国电影要想真正赢得市场,赢得
观众,健全自己的队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明星已刻不容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临严酷的市场竞争,可喜的是,政府已积极行动起来,进入新的一年,电影局推出
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并出台了新的《电影管理条例》。电影人也开始转变观念,寻求艺术与商业的最佳结合点,中国电影业将
迎来一个明媚的春天。(完)
千首明星金曲铃声任你挑选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