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新出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由于取消了营业性演出活动中对主体资格的所有限制,从而解决了中间商哄抬演出批文、演出费用的问题,被认为“以后看一场涉外演出,票价可能会便宜不少”。不过据记者了解,国内涉外演出市场票价居高不下的原因相当复杂,绝非仅仅一个“卖批文”的中间环节所能够左右,而目前政策放开之后,如果没有政府后续的优惠政策,涉外演出票价的大幅下调,将有可能仅仅限于少数大型演唱会之类可以爆炒批文的流行项目。
演出批文只占成本很小的比例
“打破特许经营意味着市场上真正的优胜劣汰,最终受益的肯定是消费者。”中艺公司副总经理陈继薪认为,政策放开肯定是一件好事,它将会吸引演出行业以外的资金介入。不过,目前的取消特许经营权对于大多数的演出项目而言并没有多少价格上的影响。据记者了解,除了张惠妹这样火爆类的个例演出外,一个演出批文的“市价”约为2000元,在演出成本中仅占很微小的比例。“新政策没有那么浪漫,”陈继薪说,“没有社会资金的介入,票价是根本降不下来的。”在国外,社会资金介入文化产业是靠政府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支持,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出台的情况下,赢得行业外资金的支持还是相当复杂和艰难的。
票价下调的因素很复杂
一个案例可以说明问题。即将于8月18日在北京举办音乐会的亚洲青年管弦乐团虽然是新政策出台之前买下的批文,但是它的票价却是近年来外国团体的最低价之一,而这个乐团近年来在国际上演出的质量确是有口皆碑。负责运作该项目的如歌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克新认为,新政策可以杜绝买卖批文的牟利,但是并不能够影响亚青这样的乐团票价的升降。票价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演出商的业务能力和商业追求,“高价并不意味着就是高质量和高票房”。能够消化高票价,取决于项目谈判的合理价位、商业赞助、票务推广能力以及演出商的心态—如果不了解国际行情就有可能高价买进,如果得不到商业赞助就必须由观众消化演出成本,如果不能完成票务推广,再高的票价也难以牟取暴利,这些方面其实才决定了票价升降的空间。
特权取消后小公司并不受益
另有演出商认为,新政策要求500万元的注册资金才具有经营涉外演出资格的规定,使得实际上仍然只有几家国有的大公司具备经营涉外演出资格,资金薄弱的小公司要想经营涉外演出也依然要依赖与大公司的合作。而大资金的注入,在政府尚没有任何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其可能性很小。陈继薪则担心会出现一个恶性竞争的阶段反而把票价哄抬起来,因此她认为应该尽快成立行业协会,用行规对演出商进行约束管理,以逐步地规范演出市场与国际接轨,平抑票价。
晨报记者李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