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为什么《英雄》改编成漫画?
张:很多年前就曾见马荣成漫画,很喜欢,香港的朋友也介绍过他的漫画最好,所以有兴趣把《英雄》改编成漫画书
。
记者:您这次创作《英雄》为迎合国际口味,在哪些方面做了相应的改动?
张:一开始创作《英雄》就希望有国际市场,所以台前幕后的班底我们用的是“群英会”,一开始就希望外国人能看
懂这个故事和故事讲述的侠义精神。至于改编,我想是尽量从最简单的角度去让外国人理解中国人迷恋的武侠是什么东西,做
到内涵深入浅出,故事通俗易懂。另外,节奏、动作、画面等各个方面都做得漂亮,全方位的考虑。
记者:第一次拍武侠片,是否有难度?
张:还好啦。很早我就喜欢看武侠书,而且这部影片的摄制有赖于程小东等专家的帮助。难的是来自怎样把许多优秀
人才的劲儿拧成一个目标。
记者:是否有了《卧虎藏龙》的东风,《英雄》筹集资金才没有那么难?另外,现在电影拍摄在内地筹集资金是个大
问题吗?
张:不是说没有《卧虎藏龙》,《英雄》就找不着资金了。而是《卧》的国际成功带动了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让国
际市场对中国武侠片有了比过去更多的信心和兴趣。内地市场不景气、盗版横行造成影片不能及时收回成本,所以拍摄集资困
难。
记者:《英雄》努力适应外国人的口味,会否影响中国观众的口味?
张:恰恰相反。《英雄》肯定先是中国人喜欢。不单是这部,我所有的电影都是把中国观众的喜欢放在第一位,其实
把影片的欣赏口味分内外之别是狭隘的,电影和其他文化都以人的情感为首位。
记者:会否担心国外观众拿《英雄》和《卧虎藏龙》比较?《英雄》是要去争夺奥斯卡奖项吗?
张:我不会担心人们怎么比较这两部片子。现在《英雄》还没出大家就已经在做比较,每一部电影都是不一样的。《
卧》是部很成功的片子,它最可贵之处是提升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地位,掀起了新的武侠热。至于去不去奥斯卡拿不拿奖项
,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事情。得奖是破天荒的奇迹,不会重复发生。《英雄》不仅仅要考虑得奖,更要考虑让它有更广泛
的影响。
记者:您过去的作品很多演员都不出名,为什么这次用明星,是没有信心吗?
张:不是信心的问题。选演员是不同片种的不同考虑。比如《一个都不能少》是纪录片风格,所以不用知名演员。这
次是武侠题材,希望引起广泛的关注,所以从演技、功夫、号召力多方面考虑,选择梁朝伟、李连杰等明星,包括与马荣成先
生的合作,亦是因为电影与漫画是姊妹艺术,这样的合作能使电影产生更大影响。
记者:近一两年,感觉您对内地的观众和媒体的重视程度在降低,您认为这是您走国际化道路的必然吗?
张:近一年多来没在媒体露面的原因是创作。《英雄》去年8月开机,而之前的四五月份又在选外景,一拍就是五个
半月,今年1月份后一直忙于后期制作,所以与进军国际市场是两回事。现在创作即将完成,明天我就要到澳洲做后期,影片
会在年底与内地观众见面。那时投资方和发行公司会安排我与媒体见面。
记者:您以往的电影充满对现实的思考和人性的理解,但这次是武侠电影,有什么改变吗?
张:我坚持一贯的电影风格,《英雄》除了是动作片、武侠片外,还有非常好的情感及很多中国文化的信息,古装片
也有现实意义,也有内涵及感染力。刚才我和马荣成聊天,他说漫画也是要言之有物的。
记者:据说《英雄》特技专门赴美请专业人员,特技费用为此多花了预算的3倍,为什么不信任内地特技公司呢?
张:多花3倍这是以讹传讹的事情。影片从一开始就请了3家外国特技公司:两家美国的一家澳洲的,全部是招标的
结果。内地目前特技和后期制作水平没有达到国际标准,所以要想特技达到最好,就得做出这样的自然选择。
记者:您曾经说过不想到国外拍片,但现在与很多外国合作者合作,是否有想法去国外拍片?另外,您心目中的“英
雄”是什么样的?
张:不去国外拍片的想法没有变。因为我不懂外语,在西方有些题材难以驾驭,在中国拍片很舒服。但今后工作方向
是“国际合作拍中国电影”。我心目中的真正的“高手”、“侠”、“英雄”是胸怀天下的人。晨报特派记者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