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曾有“东方好莱坞”之称,虽然不少人诟病“无厘头”和黑帮仇杀在港产片里大行其道,但无可否认,港产片对
内地观众具有巨大的影响。可是,在经济不景的大环境下,香港电影业难复当年之勇,以香港媒体的话说,现在已是“水深火
热”了。人们刚刚感到秋天的凉意,但香港电影已经提前踏入了寒冬———
过去篇:“郑九组”表面繁荣
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电影业却一度非常繁荣,全盛期一年出产电影300多部,电影院达200间,当红影星的片
约更是如雪片般飞来———上世纪80年代末郑裕玲被称为“郑九组”,就是因为她同时有9部片约在身,一天赶9场。不过
,这种表面的繁荣,正为今天的萧条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的整个80年代是港产片的黄金时期,电影公司新艺城的崛起,直接刺激了另两间老牌公司———邵氏与嘉禾
的奋起直追,使香港电影业出现了一派你追我赶的局面,但也出现了产销的严重失衡。
从1983年到1993年,全港电影院由99间增至199间,原先负责发行的3条电影院线也随之增加到5条。
但是,观众不会因为多了一条院线而多看一部电影,票房收入反而因此被“分薄”。
在求过于供的情况下,各院线只好将多年来无法排映的劣片都“倾仓而出”,观众也逐渐流失。院线的增多,还令发
行公司选片的尺度越来越松,鼓励了圈中人纷纷成立兄弟班。成立第五院线的那个月,有近40家制片公司相继成立,大家一
哄而上,又怎会拍出好片。
图片说明:香港电影寒冬来临,单薄的舒淇只好到好莱坞另谋出路(陈明辉综合报道)
现在篇:影界不得已减价
为了让香港电影走出低谷,不仅电影业内人士联手商讨对策,连政府也决定出面干预,推出“311”计划,以刺激
电影市场的发展。
香港电影工会在前天召开“振兴香港电影工业会议”,商讨拯救方案。香港电影界九大联盟更公开了近期低迷的票房
纪录:9月16日香港单日电影票房总收入仅51.6万港元,创下香港电影10年来的最低纪录,与全盛时期单日票房达700
多万港元有天壤之别———当日仅一部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便有400万港元的票房收入。
香港六大电影公司寰亚、寰宇、美亚、东方、星皓及英皇,联手提出减价动议,要求各大院线在周一至周四全面减价
,票价定在35元和38元之间,周五至周日则回复正常水平。
香港政府的“311”计划,指一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分成三份,电影公司负责一份;政府亦从电影发展基金之中拨款
,负责另一份;然后政府做担保人,由银行商借出余下的一份。该计划可望在10月或11月推出。银行有影片的胶卷及海外
版权作抵押,这些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令银行大感兴趣。典型的例子是甄子丹在7年前所拍的《铁马骝》,今年初以2万美元
卖与美国片商,想不到该片在当地竟然获得4000万美元的票房佳绩。
未来篇:金像奖谁执牛耳
虽然现状令人沮丧,但鉴于东南亚市场已有复苏现象,政府有关方面希望“311”实施后可以有20部影片开拍,
香港电影业似乎又看到了一丝曙光。
梅艳芳和郑裕玲这两位见证了香港电影繁荣的影坛“大姐大”,认为电影质量才是关键。郑裕玲说:“制作和剧本都
那么差,鬼才看!多点参考外国电影吧。”梅艳芳则说:“减价根本不是长远之计,票房不好是因为这几年香港电影给了人太
多的失望,当红演员又没有长远眼光,只顾赚钱,其它什么都不考虑。”
因为缺乏资金和投资方的急功近利,近期的港产电影普遍是低成本制作,娱乐性十足却缺乏底气。Twins红了,
就迅速推出了由这两个小女孩主演的《这个夏天有异性》、《贱精先生》、《一碌蔗》等青春搞笑片,类似的情况还有杨千女
华的《新扎师妹》、《干柴烈火》等。
如果情况没有改变,真不知道新一届的香港金像奖会以哪些片子作为候选。
这种情况又造成了大批电影人的外流,继吴宇森、周润发、成龙之后,连舒淇这样的新生代也跑到好莱坞淘金,其新
作《TheTransporter》(暂译:终极速递)将在下周于美国上映。正如一影评人所说,不提高电影质量,香港
电影永远都得不到真正的解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