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买,你好!》在看过《季风婚宴》之后再重新看回米拉·奈尔1988年的这部处女作,实在让人有些感慨。这
部电影在气质上和我们看到的许多伊朗电影颇为接近,都是把剧情片拍成纪录片的样子。同样,这部影片中所有的演员也都是
来自街头的非职业演员。奈尔在此片中展现出的对非职业演员的操控能力,相信是得益于她多年拍摄反映印度下层生活纪录片
的经验。除了塑造了一个(或者一群)令人难忘的街童形象(影片结尾小主人公那凶狠的眼神的确令人过目难忘)外,更在这
个有些类似冒险奇遇的故事里展现了印度社会宽
广的背景,从而成功地使该片又成为一个以“点”向“面”辐射的社会学意义
上的成功范本。此外,关于此片还有一点意外的感慨。本片与米拉·奈尔13年后的《季风婚宴》相比,显然来得更为朴实贴
肉,而《季风婚宴》中导演面对被商业文化冲击着飞速改变的印度,却只能通过一个印度上流社会的故事来表述了。和同为女
导演的宁瀛从《民警故事》到《夏日暖洋洋》的变化相比,奈尔的变化显得何其相似。两人都有在国外学习电影的经历,而这
两个女导演都敏感地捕捉着带着各自文化背景的生活气息。只不过,十年之前和十年之后,她们因电影而改变的身份、地位和
阅历,却也恰恰因为她们的敏感而毫不掩饰地体现在她们的作品中。尽管这体现的过程如此坦诚,却常常让我生出一些类似“
强弩之末”的感慨来。-豪伊
《季风婚宴》尽管这部影片在内容和形式上并没有多少创意,但却不可否认地具有吸引力。这是一曲对爱的欢歌,毫
无说教之嫌,充满生活的情趣。奈尔所捕捉到的激情与情致感染力十足,她使影片具有难得一见的鲜活生命力,真正来自生存
本身的活力。散漫甚至稍嫌混乱的结构正好体现了家庭本身的复杂,富有想像力的闹剧风格则俗丽而轻松,异常温暖动人。米
拉·奈尔从印度电影的传统中吸取特点,但在叙述策略上则好莱坞化。奈尔为影片组织了强大的合作者,摄影师德克兰·奎因
曾为奈尔的《万诱宝鉴》掌机,并在《远离赌城》中有出色表现。影片精彩的配乐来自作曲家米歇尔·丹纳,他常年与加拿大
著名导演阿托姆·伊格杨合作。贯穿全片的音乐和歌曲运用得恰到好处,成功地渲染出了气氛,令影片生机勃勃。与音乐的魔
力相伴随的是华丽的视觉效果,鲜艳的色彩几乎充满了每一幅画面。影片处理的是一个严肃而沉重的命题:在全球化趋势不断
加强的时代,在文化冲突中,在传统习俗与现代信仰、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交融撞击中如何寻找身份认同。但轻快活泼,真
挚而非感伤的叙述却让影片赏心悦目。-Cube
《男人最痛》这是一部寻找自由、家庭与爱情的影片,英文片名是“帕莱兹一家”,这个名字在片中有着双重含义。
男主人公浩安·帕莱兹从古巴来到美国,他千里迢迢而来,为的是在这个自由的国度里找到自己原来的家庭———妻子和没见
过面的孩子。但在寻找的过程中,情势所迫,他又不得不“组成”另一个家庭,来对付移民局。在这个寻找亲人又百般误会不
得相见的肥皂剧故事中,编排的情节轻松幽默而又略带苦涩。千里流亡在异国的痛苦和思乡的情怀,化作淡淡的惆怅与忧伤。
影片男女主角由勉强的偶然组合,到相惜相怜产生爱意,最后和元配妻子卡美娜都各自得到自己的爱情。这个美满的结局同时
摒弃了“尤利西斯”和“阿伽门农”的传统,以美国式的“自由”观念,化伤感和痛苦为一团和气。但无法释怀的是,浩安在
影片结尾看到“父亲”又爬到树上望向远方时,对杜蒂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台词:“他是在寻找古巴”。-pencil
《万诱宝鉴》爱需要技术吗?“印度爱经”(KamaSutra)给那个时代的女性什么样的影响?米拉·奈尔在
这部影片中客观而理智地表达出自己对这部印度经典的敬意与遗憾。作为一部古代经典,“爱经”中对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给
予了很大的肯定。可惜的是,它的立足点还是取悦男人的手段。在这一点上,它甚至带着一种逢迎和麻醉的意味。对于这种局
限性,导演站在现代女性主义的立场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影片结尾,主人公玛雅消失在茫茫的风沙之中。经历了爱情,她看
淡了一切,“爱经”没有让她得到爱情,却让她找到了自己,又迷失了自己。奈尔以自己女性的敏感捕捉到了原著那华丽文字
下掩藏的悲剧气息。但是无论是作为一部情色片,还是作为对十六世纪印度性政治的历史叙述,米拉·奈尔的这部作品都谈不
上太成功。-乾毕
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