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健插图/张旭东
王国维《人间词话》主旨当然是话词,话词之品赏、创作以及词与历史社会人生。引申开去,便有了以词说事的下面
一段极为著名的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叔同)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
回首,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抄下这段话并期与同好重温,是因为在今年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王先生的“三种境界说”,被列为考察歌手文
化素质的一道题。这道题是可以写博士论文、学术专著的,用来考察青年歌手,不能不说太难了点。灯光聚焦众目睽睽之下,
很多歌手都说自己脑子里“一片空白”,连北京长安街都吓得飞到柏林去了。不要说平时不知道的王国维,就是知道甚至熟读
过《人间词话》,急切之间,也难说出多少道道来。换言之,把王国维先生和长安街都列为一道题考察歌手,难易悬殊过大,
确乎有失公平。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似乎仍应承认素质考察之举,乃文化盛事。因为它不但考了歌手,实际也考了很多
相关人士。比如本人,对歌手的唱做念打不怎么关心,但文化题目一出现,立即聚精会神,反躬自问:哪些答得出,哪些答不
出。几个回合下来,自我评定:音乐方面,打零分不枉;文化方面,三十分左右而已。大赛过后余热未尽,各类媒体都在谈论
观众对文化素质考察的关注超过了对歌手歌唱成绩的关注,因此称之为全民文化素质考察。有点夸大,又不无根据。我相信此
类说法人士,多半有和本人近似的聚精会神反躬自问经验,故而心乃戚戚相通焉。有趣的是,我看到一则消息,文化考察不但
考了歌手,考了数以百万计的电视观众,而且考了负责考察的评委。8月10日出版的《湖南广播电视报》“央视在线”版面
,有则小消息,标题处理颇为醒目:“评委滕矢初透露余秋雨每天两小时急翻《辞海》。”作者署名“一眼”,怪怪的,不知
此君一眼看穿了什么,不敢瞎猜。由此我倒想起了王国维这道题,在电视上看到时感到有点别扭。要求歌手回答的是“三种境
界说”出自何人。题面却用几十个字解释艺术创作的灵感要经历“三种境界”始能获得。歌手答不出王国维名字,大概也弄不
清“三种境界”是怎么回事。余秋雨先生笑容可掬又十分郑重地告诉歌手王国维是大学者。答案就有了,可以休矣。余先生又
即兴发挥艺术创作灵感是如何从“独上高楼”到“灯火阑珊处”三种境界全过程的。看电视时感到很别扭,没有细想。读电视
报上小消息,我便也翻开了《辞海》。“三种境界”不成词条,于是直奔《人间词话》条目,果然有得。这里只引相关数言:
“论词以‘境界’说中心,论述了关于艺术特征和创作方法的许多问题。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作为有‘境界’的‘最
上’之作。”原来如此,不虚此翻,使我想起词话原著“词以境界为上”以及“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
境”等等境界说,的确是王国维论词的“中心”。但此“境界说”并非本文开篇所引的“三种境界说”。此“境界说”是以境
界说词,“三种境界说”则以词说事,能指所指,迥然有别。因而艺术创作灵感和“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套在一块
儿是对《人间词话》的误读,用之考察青年歌手,则是误导。遗憾的是王国维这道题把余秋雨先生也误导了。急翻《辞海》虽
下了功夫,结果还是误读之误导。不过余先生专业是戏剧,《人间词话》之类领域,客串票友而已,不应苛求。如从《宋元戏
曲史》选一道题目,余先生必有精彩得当发挥。最后,我还有个谜团未解:选择王国维这道题的专家学者是怎么想的?无处请
教,不敢乱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