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这么多影视人钻到张爱玲的文字里,究竟谁能淘到真金呢?
②《怨女》
③《红玫瑰与白玫瑰》
④《小儿女》
⑤《倾城之恋》
常言道,戏从两难来,越是不好改编的名家名作就越充满诱惑力,也越能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关注,这大概是张爱玲小说能不断吸引制片商和导演的根本原因吧。那么,改编张爱玲小说的“瓶颈”是什么呢?
□文/易飞
曾有人给影视改编的10位热门作家排了一下座次,结果“旷世才女”张爱玲被排到了第2位,仅次于王朔,而居于琼瑶、海岩、池莉等人之前。其实如果单从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的数量来说,张爱玲并不出众,但她的小说却无疑是影视导演最想拍而又最难拍好的。这么多影视人钻到张爱玲的文字里,究竟谁能淘到真金呢?张爱玲的作品是轻易动不得的,许鞍华、关锦鹏这样功力深厚的大导演拍出来的电影也都褒贬参半,何况商业味道更浓的电视剧呢?
常言道,戏从两难来,越是不好改编的名家名作越充满诱惑力,越能引起媒体和观众的关注,这大概是张爱玲小说能不断吸引制片商和导演的根本原因吧。那么,改编张爱玲小说的“瓶颈”是什么呢?
-胡安(导演)
应该选取一种全新的角度
关锦鹏的《红玫瑰与白玫瑰》、许鞍华的《半生缘》都拍得很不错,但也形成了一种模式和套路,现在改编张爱玲小说,应该采取一种全新的角度,张爱玲的小说文字描写非常细腻,总是能以特殊的视角来审视女性敏感丰富的内心世界,作为导演,对张爱玲的文学表达方式有切身感受的同时,还要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来表现故事内容,不能拘泥于原著,不管改编谁的作品,最后都要变成导演自己的作品。
-张永琛(著名编剧)
张爱玲的小说更适合拍成电影
张爱玲的小说更适合拍成电影,因为电视剧更讲究故事情节,而不太讲究“艺术味道”。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无疑是富有挑战性的,从编剧角度讲,改编她的小说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张爱玲的作品把个人化创作推到顶点,关注社会、剖析人物的创作手法自成一派,而影视剧是为普通大众服务的,偏向于下里巴人的层面,根据她的小说改编拍摄的影视剧不是拍给“张迷”看的,而是拍给老百姓看的,所以在改编上就要使张爱玲极端化、个人情绪化的风格去服从大众的审美情趣;第二,关于旧上海题材的影视剧已经拍了不少了,也面临着如何在题材和样式上突破和创新的问题,张爱玲的小说比较典型地再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旧上海的气息和味道很浓,但影视剧为了让当代观众能接受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就必须对她的作品进行些必要的删改,甚至再创作,这是考验编导功力的地方。
-李唯(著名作家、编剧)
千万不能把“张爱玲”变成“琼瑶”
改编张爱玲的小说,拍得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拍不好是两头不讨好的事情。所谓张爱玲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看她在什么阶层有知名度,她在经常看电视剧的市民阶层中知名度并不高,她的作品有品位,但在影视市场上并不是金字招牌,我看过她写的《半生缘》,充其量也就是个电影的量,纯粹的戏剧情节不足5万字,而内地拍成40集电视剧,剧本至少要45万字。这么多年,连以制作电视剧见长的港台地区都没有轻易把张爱玲的小说拍成电视剧,因为如果编得不好就容易弄成了“琼瑶剧”,把原著拍走样了。张爱玲的小说淡化故事情节、情绪化的风格突出,写上海小女人的淡淡哀愁淋漓尽致,而影视剧要求故事性强,人物命运撕裂度强,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只讲求一种氛围和情调。要把张爱玲的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首先,要把故事性与张爱玲作品的情调结合好,不能拍成纯粹张爱玲的东西;其次,张爱玲所有小说的视角与情调都是针对那个时代有感而发的,而如果站在当代人的视角重新演绎过去的故事,就要给当年的旧故事注入新的内涵,使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情感思维,同时还要与张爱玲营造出的含蓄、哀婉、悠长的故事氛围结合好。第一点解决好很难,文字的描写很难化为戏剧动作,千万不能把“张爱玲”变成“琼瑶”,否则就愧对了这位“超人才华、绝世凄凉”的才女。(制图孙立)
资料:张爱玲影视作品一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