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主持许皓宇-雅乐专栏-李如一
前晚的许忠独奏会最特别的地方不在于主奏曲目的选择,而在于加演的那“三个”曲子。“三个”之所以要加引号,
是因为斯特拉文斯基(I.Stravinsky)的钢琴组曲《彼得鲁什卡》(Petrushka)其实是一个曲子,三
乐章应是连续不断地演奏。不过好在许忠是当作加演来弹,气氛第一,只要能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就算是成功。而他的确成功
了。第一乐章的
速度是我听过的版本中最快的,此曲目前为止的“决定版”大概还是波里尼(M.Pollini)在DG的
录音,的确,我不相信谁的技术可以比波里尼“更好”(你可以和他“一样好”,但“更好”?),但录音室作品和现场演出
如何能比呢?在现场“无Take2”的情况下,我们要的就是爆发力与激情。许忠的演奏大概可以用那部电影名来形容:F
astandFurious(速度与激情)。至于主奏曲目中的德彪西则无法令人满意。许忠可能是过分沉溺于上半场勃拉
姆斯的自恋情绪中,对于本应以“AgainstInterpretation”的方式去演绎的德彪西采取了浪漫主义的
演绎手法,这一招对《欢乐岛》可能还有用,但对于《前奏曲》这种内敛的作品,就显得吃力不讨好了(幸亏他弹的还是较为
外放的第一册《前奏曲》)。这在《沉没的教堂》与《游吟歌手》中尤其明显。内行人都知道,德彪西的曲子,哪怕是最安静
的,技巧上都可以很难,难就难在它们对音色变化的无穷无尽的要求。据史料记载,听过德彪西本人弹琴的人,都说他能够把
钢琴弹得像是没有槌子敲击一样。这传说中的无槌之音是弹好德彪西的关键,由于钢琴本质上是敲击乐器,在某种意义上,这
也是钢琴技巧的最高境界了。在钢琴上,“轻”永远比“重”难,“柔弱”永远比“强硬”难,“内敛”永远比“外放”难。
要弹好德彪西,需要的耐心与汗水一定比弹好《彼得鲁什卡》或是李斯特多上许多倍。下周推荐21日有来自肖邦音乐学院、
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等地的几位教授在星海音乐厅演出,22日上午他们还将开设大师班。虽然这个大师班的形式远远大于实
质意义,但这样的活动在广州毕竟是少数,除了习琴者,Hardcore乐迷也不妨一去。-李如一
返回首页-->
|
|
| 影行天下 | 短信和E-Mail推荐 | 关闭窗口
|
|
中国万家企业免费试用企业邮箱。进行中!
踊跃投票“双十”企业精英评选,中华企业管理英雄向你亲授商机!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
|
|
 |
新闻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