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报纸上“张艺谋终于发怒了”的题目我很震惊,因为张导一直是以一种谦和有礼的翩翩君子形象示人,“发怒”可说是对其固有形象的一大突破。以为是什么样的大恶事,仔细一看原不过是有记者在提问中用了“打架”一词来代替影片《英雄》中的“武侠”所包含的涵义,另外就是有记者说他在看该影片时睡着了。
我觉得艺谋导演完全用不着为这等正常而小的事生气、发怒,有这发火的时间与精力
干点更有意义的事岂不更好?!
有人认为张艺谋这样发无名火是因为名气太大而“老虎屁股摸不得”,我倒更倾向于认为这更折射出他内心的不自信。另外,张导发火可能还与怕影响到影片的票房收入有关,铆足了劲搞宣传却突然遇到“泄气”的便再也绷不住要发火了,因为这可关系到“钱”啊!
在发火之前的北京首映式上,当有记者提问“对《英雄》有些批评和负面报道,不知道你对这些报道怎么看”时,张艺谋当时满面笑容回答得非常漂亮:“一部作品出来,自然会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从来不会因为谁说我的作品好和不好,就很在乎这些报道”。
这样一种心态与回答实际比发火要健康、潇洒得多,是所有创作作品者面对舆论评价时都应取的态度。尤其是对一位大师来说,这样一种态度更能显出重量级人物的涵养与博大胸襟!
继张艺谋发怒后,冯小宁又把对本国电影进行批评说成是“用毕加索的标准去衡量齐白石的画”、“好似批评川菜不够甜”,将中国电影不如外国电影的原因归咎为有人“随意进行批评”。
其实冯小宁应该明白的是,“我们败在谁手里”的真正答案绝不会是因为有批评,其根本原因还是得到影视界人士自己身上去找。这样推卸责任是没有出息的表现,更给正常的文艺批评施加了过重的压力。以后谁还敢批评中国电影?因为弄不好他就要承担“毁掉民族电影”的罪名!(魏文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