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7日电“2002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昨天下午“新鲜出炉”。“十六大”使用频率最高,名列榜首
,其他九个用语依次是:世界杯、短信、降息、三个代表、反恐、数字影像、姚明、车市、CDMA。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昨天下午举行的十大流行语发布会上,还现场揭晓了本次评选活动中群众提名度最高的“十大
推荐流行语”,依次是:英雄、郁闷、小资、考研、周杰
伦、米卢、申博、“倒萨”、MBA、激情燃烧的岁月。15家报纸
、9家网站、3家电视台、一家词典出版机构将被授权发布此次当选的十大流行语。
中国主流报纸2002年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3
家单位共同主办。据介绍,此次评选活动的过程为:主办方组织一批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中国15家主流报纸20
02年1月1日至12月25日近一年共5亿数据作为语料进行定量、定性统计分析,筛选出30个备选词汇,并于去年12
月25日向社会公布;12月26日零时至12月31日24时,这30个候选词汇接受公众网上投票及线下投票;再经由3
家机构汇总投票结果并结合计算机统计分析,最后,十大流行语宣布“诞生”。
接受公众审视的30条流行语候选词语依次是:短信、车市、动漫、炒金、降息、彩信、反恐、新锐、团购、姚明、
诚信;十六大、世界杯、刘晓庆、三个代表、小康社会、与时俱进、体育彩票、户籍改革、数字影像、野蛮女友、网络抄袭、
双倍索赔、数码相机、艾滋电影、间接直航、汽车召回制度、F4、CDMA、BOBO族(候选词语以词长为序)。
而被列入此次评选活动的15家主流报纸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北京日报
、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今晚报、南方周末、新民晚报、环球时报、深圳特区报、扬子晚报和羊城晚报。
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爱情、友情、
就业、消费、时尚等,时代性强,传播面广,反映着当代社会时局与人们文化心态的变化。
近年,各式各样的流行语评选层出不穷,确实为受众提供了观照全年社会各领域变迁的种种可能。但这类评选也多被
诟病,比如,有人认为,此前的流行语评选,多用问卷调查、随机调查或网上调查形式,或靠人们的语感来确定,因而多集中
于口语流行语;或样本数少,界定标准模糊,候选词的提出未能有量化的科学依据等等。至于媒体盘点,也被很多人认为是个
别媒体、学者、机构的“一家之言”,在科学性、权威性方面“硬伤”不小。
“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的主办方声称,此次评选发布较之以往同类评选及盘点活动而言,更为“科学客观”。
据介绍,此次流行语研究课题是国家语委“十五”规划项目之一。这项研究最大特点是借助了大规模报纸动态流通语料库以及
计算机技术手段。语料库具有语料容量大、滚动性强、信息检索功能强、易于更新和追加等特点,利用它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
检索到“使用度高、散布度高、流通度高”的报纸流行语。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博士生导师张普教授认为,流行语有一定的社
会文化研究价值,是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重点之一,对汉语报刊词汇、新词语及汉语词汇学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
义。同时,流行语研究对各类媒体用语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此次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将使流行语的发布走上定期、持续、滚动发布的轨道。例如,在2002年报纸流行
语的统计和评选工作结束后,2003年中国报纸流行语也将逐季推出。此外,他们还将继续细化目前的研究工作,如对流行
语进行主题分类,在2003年将对中国报纸的经济流行语、体育流行语、IT流行语、娱乐流行语、社会生活流行语、时事
流行语、商业品牌流行语等等进行更细致的研究统计工作,使基于计算机的语言研究更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和社会效应。
不过,相对于流行语的学术意义,公众更为感兴趣的,恐怕还是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流行语都跟我们说
了些什么?
事实上,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表征,流行语最能敏锐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张普教授介绍说,比如,“新新
人类、知本家、手机短信、韩流、寄托族、海归派……”这类流行语在时下报纸上的出现频率就相当高,他们真实地反映了新
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跟踪流行语,正是跟踪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方向的重要参照系之一,它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
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尽管这些年各式各样的流行语评选层出不穷,但较有影响的,早期得算1993年《大学生》杂志举办的“大学生评
选大众十大流行语”活动。而如果将这一结果与去年选出的“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加以对照,就会清晰窥得8年
间中国青年心理变迁的程度与轨迹(详见“相关链接”)。“2001年中国青年十大流行语”被社会学者普遍认为:“从一
种独特角度表现了2001年社会心态的主要特征。如:全球化背景下强烈的世界关怀与问题意识、‘中国年’里空前高涨的
民族自豪感与发展期待、网络时代的新奇迷恋与流行文化追逐。”
流行语在变,其取向与动态也在变。眼下,流行语不但吸引着中国人的目光,也已吸引了老外的“眼球”。据悉,眼
下北京语言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就对中国的流行语发生了浓厚兴趣,除了希望在课堂上学习一些最新的流行语,有的同学还搜集
了相关资料撰写论文,以通过学习流行语来了解中国文化、社会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和当前心态。
面对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众多流行语或曰时尚热词,有人认为,开放社会、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流行现象、
时尚现象不断出现,并且时常形成种种社会焦点。流行语便是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流行现象,其议题和焦点的丰富性、新颖性、
流变性都充分表明,当今的社会心理在总体上正朝着一种日益开放、多样、理性的方向迈进。
相关链接
近些年影响较大的流行语评选
1993年《大学生》杂志举办“大学生评选大众十大流行语”活动
参选样本数:1104
评选结果为:
1下海
2申办奥运
3发
4大哥大
5第二职业
6电脑
7没商量
8说法
9发烧友
10学雷锋
2002年网民评出“2001年中国青年最流行的词语”
序位流行语提及率(%)
19·1168.4
2本·拉登62.3
3申奥成功60.7
4入世56.7
5WTO53.8
6翠花上酸菜50.1
7出线46.7
8QQ44.4
9反恐38.6
10Flash38.5
(陈娉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