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歌声中和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通过几天的采访,记者在南宁
这个号称歌海的城市里深深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从地上唱到网上51个民族62名歌手赛歌
民歌节作为一个各少数民族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舞台,组委会从今年开始,在原来每年一届的民歌邀请赛的基础上正式开
展了中华民歌大赛。据了解,第一届邀请赛的参赛歌手仅仅10个民族、11个歌手,但是经过几年的努力,本次比赛的
参赛歌手已经发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的51个民族的62
名歌手。他们用各自民族原汁原味的民歌之声,展示中华大家庭
天南地北的民风乡情。网上开展民歌擂台在南宁的网站专门建立了“刘三姐山歌台”“网上对歌台”等形式活泼的专
业网页。在“刘三姐山歌台”,传统经典山歌和表现现实生活内容的新山歌,不仅内容题材广泛,而且颇有情趣。例如,以身
世歌、生活歌、爱情歌、游历歌以及后人歌唱刘三姐等内容的刘三姐系列传世山歌,有娱情、苦情、会情、试情歌等内容的传
统情歌经典,有赞美、规劝、离别、思念为内容的广西情歌对唱,有生养、结婚、丧葬、节日等内容的社交礼仪、传统礼仪山
歌,当然甚至还有计划生育山歌、国土资源山歌、公民道德歌谣等新式山歌。据悉,“刘三姐山歌台”是桂龙新闻网建立的广
西第一个网上最大最权威的山歌宝库,所有的山歌词由李海峰、覃承勤、邓庆、覃九宏、杨政中、朱发生、王翠娇等一大批民
间山歌收集整理者和从事现代民歌创作的民间文学专家编写。而由覃承勤、蓝翠丰、黄月霜、黄月香为主的四大民歌天王在网
上纷纷设擂,网友的参与又为民歌的发展拓展了另一个空间。钱是怎么赚到手的为推民歌成立公司“大地飞歌”
不仅成了南宁国际民歌节的会歌,同时这个名字还创造了巨大的无形资产和市场价值。一个以“大地飞歌”命名的文化传播公
司今年7月正式成立,而本届民歌节就是作为其公司主营项目进行的市场运作。与此同时,南宁卷烟厂甚至欲将民歌节的主打
歌名“大地飞歌”打造为一个品牌烟。为了让民歌节长期办下去,尽量减少财政负担,南宁市政府今年决定成立“大地飞
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了发展民歌而成立一个公司进行“以商养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壮举。当了19年大学教师的中
共南宁市委副秘书长刘莉玲从第一届就参与主抓民歌节,对此她深有体会:“同其他城市一样,前3届南宁民歌节也是采取财
政埋单为主的方式办节,但是一届民歌节办下来需要几千万,这笔钱不能老让政府掏吧。于是,我们开始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市
场运作。”4届民歌节上了4个台阶对于南宁国际民歌节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据刘莉玲副秘书长介绍,他们将民歌节
的许多商业项目进行“分类打包”,让商家自愿地掏钱获取“独家冠名权”“专用指定权”等等回报。主办方还以批发价买进
媒体广告版面和时段,集中宣传赞助企业。而几年的实践,这种方式也的确让商家意识到:纯商业宣传比起投入文化产业的宣
传所取得的效益要大得多,尤其是在民歌节期间的宣传效果更为显著。于是,民歌节几乎成了聚宝盆,赞助的企业也是一年比
一年多,尤其是近年来日益火爆的南宁房地产市场。据统计,南宁国际民歌节第一年的赞助是160多万元,第二年560多
万元,去年1360万元,今年达到1790万元。同时,今年最大的收获是票房的火爆。近千万的票房加上各类赞助,几乎
让本届民歌节的收支达到了平衡。一点遗憾原汁原味的民歌少了无论从本届民歌节开幕式还是在期间举办的歌会
上,虽然各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山歌也不少,但记者多少还是感到一点遗憾。既然是刘三姐的故乡,像电影《刘三姐》中的那
种对歌场面比较少,尤其是类似电影中的熟悉优美的旋律更是少见。这多少让我们这些想亲身感受民歌气氛的“老外”们没有
尽兴和过瘾。原汁原味的民歌比较少也是一点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开幕式晚会上尽管请来了众多中外大牌明星,也都安排
了他们演唱一些民歌,但是就是觉得有点“旧瓶装新酒”的感觉。民歌的曲调没有改变,虽然经过现代音乐元素包装之后变得
流行了,但是似乎少了点原汁原味的感觉。当然,这也是一对矛盾:流行音乐的主要听众是年轻人,而民歌将来的发展也必须
依靠年轻人,将流行音乐的手法和民歌结合起来目前看来是一条捷径。信报记者张学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