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球奖尘埃落定,奥斯卡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各个重要奖项的得主也已经呼之欲出了。时至今日,“金球奖”已经彻底认同了自己作为奥斯卡的“小秘”或曰“二奶”的身份——当然,好听而滥俗的说法是,“金球奖”是奥斯卡的“风向标”或曰“前哨战”。它似乎已经忘了,当年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之所以要先于奥斯卡举行,就是为了不受好莱坞和每年一度的奥斯卡评奖的影响。
20世纪40年代,全世界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好莱坞则成为躲避硝烟的乐土。各国的记者们纷纷涌向好莱坞,以取得好莱坞最新消息的报道。为了更好地团结各国的记者,1943年,外国记者们在《英国每日邮报》的帮助下,成立了“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协会的宗旨就是以客观公正的眼光来评价每一部电影,并向最出色的电影颁发协会特设的奖杯,定名为“金球奖”。
好莱坞外国记者协会由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组成,所以能在这里获得众口一词的称赞,确实相当不容易。20世纪50年代,刚刚从“二战”中逃离出来的人们需要一个个的精神避难所,歌舞片则在众多类型片中担起了这一重任。继20世纪30年代一战结束后的繁荣,歌舞片迎来了第二春。所以,在今天金球奖的24个奖项中其“最佳电影”与“最佳男、女主角”奖都被分为“剧情片”和“音乐/喜剧片”两类。
可见,金球奖本来颇具“享乐”之风——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安安静静地在这里享受电影。《娱乐周刊》曾评论说,奥斯卡奖的颁奖晚会是好莱坞诸位神仙的盛典,而金球奖呢,就像一次家庭聚会。这些年,奥斯卡竞赛片的媒体攻势越来越强大,所以奥斯卡与“金球”这个媒体奖之间的口味也越来越接近。
近十几年来金球奖和奥斯卡奖的结果对比,是如今金球身份、地位的最好证据。让我们考察一下从1992年至2002年这十年间金球奖在“最佳影片”这一奖项上的重合程度:
1994、1995两年金球的剧情类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影片一样是《辛德勒的名单》和《阿甘正传》;1997年《英国病人》、1998年《泰坦尼克》都同为当年金球剧情类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影片;1999年《恋爱中的莎士比亚》则是奥斯卡最佳影片和金球的音乐/喜剧类最佳影片,那一年金球的剧情类最佳影片是《拯救大兵雷恩》;2000年《美国丽人》,2001年《角斗士》,2002年《美丽心灵》。
不用多说了吧?
不过,媒体对此也颇有微辞。有记者撰文指出:“把金球奖看作奥斯卡的前奏有什么好处呢?奥斯卡的评委们根本就不用再动脑筋了,他们只要在自己的选票上填上金球奖的获奖者就行了。”
至于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照例是在金球的两个最佳影片《时时刻刻》和《芝加哥》中间二选一而已,不过《芝加哥》天生是个得奖命,故事简单,热力澎湃,而且别忘了此片的剧场版在百老汇常演不衰,如此高调的路线,必然打动中产阶级名贵的心,相信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不会逃出《芝加哥》的掌心(此片不是最佳影片也会是最大赢家)。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奥斯卡不会突然转性的基础上。虽然谁获奖都不会改变我们的人生,但是,这样下去,既生“金球”何生“金人”呢?(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