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是我们敬爱的邓小平同志逝世6周年的纪念日,大型故事片《邓小平》作为一份纪念小平同志的艺术厚礼,今天将在全国30多条院线近600家影院同时上映,近百万名观众将在影院中缅怀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昨天下午,大型故事片《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会场上凝重的气氛、无限的哀思,让记者真正感受到了伟人的永垂不朽。影片主演卢奇、导演丁荫楠以及有关部门领导昨天也出席了首映式。
发布会寄托无限哀思
电影的新闻发布会多是轻松而欢快的,而记者却还从来没有参加过如此庄严、沉重的发布会。昨天的发布会上,气氛凝重,大家很明显地都沉浸在对小平同志的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中。而上百名重要领导的出席,更让影片的重要性和地位显而易见。影片《邓小平》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广电总局、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深圳市委、市政府共同策划,广东省广电局、珠江电影制片公司和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联合摄制,讲述了小平同志最后20年的光辉历程,从人物、故事到社会背景,都为今天的多数观众所熟悉和了解,动人之处许多人还流下了热泪。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影片《邓小平》的导演、“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丁荫楠异常激动,他为自己能拍摄以邓小平同志为题材的电影而感到骄傲和无比的荣幸。
导演丁荫楠深有感触地表示,邓小平同志生前为党和人民呕心沥血,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他力挽狂澜,带来中国社会的大转折。在小平同志逝世后,全国人民都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中,人民写诗写词,制作花圈,用各种方式纪念小平同志,同时,我们这些全国文艺界工作者也在用自己的特殊方式缅怀着小平同志。
影片催人泪下
电影《邓小平》总投资达2600万元人民币,在国产电影中属于“超大制作”。整部电影的筹备期长达9年,拍摄及后期制作花费一年多时间,凝聚了社会各界万千人士的力量,耗费著名导演丁荫楠十余年时间精心铸造。称之为“十年磨一剑”毫不为过。电影《邓小平》着重描写了小平同志最后20年的生活与工作,描写了与当今许多中国人都息息相关的大事: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实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辟经济特区、实施经济体制改革、作出浦东大开发决策、南巡谈话……每一项举措,都推动了中国社会前进一大步。
让人欣喜的是这部伟人影片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只是单纯罗列小平的历史功绩类似说教的电影,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的发生在人们身边的历史事件,以诗化的手段表现一代伟人博大的英雄主义情怀、火热的爱国情操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展示小平同志光芒四射的精神魅力。影片放映后,其真实的历史场景,小平同志为党和人民的辛勤付出,让许多中老年观众禁不住多次流下热泪。
伟人情结打造中国第一力作
导演丁荫楠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他浓厚的“伟人情结”使他成功地执导了《孙中山》、《周恩来》等“伟人电影”,这两部影片曾被视为中国人物传记电影的巅峰之作。从1986年的《孙中山》到1991年的《周恩来》,再到眼下的《邓小平》,丁荫楠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伟人三部曲”。谈起伟人题材,丁荫楠把拍摄政治人物题材的影片比喻为“在桌子上跳舞”,言下之意是会受到较多的“限制”。但对伟人的崇敬,使得他无怨无悔地在这条路上走了下去。他说:“从《孙中山》到《周恩来》再到《邓小平》,主人公生活的时代与现在越来越近,于是在创作上也越来越难了。拍《邓小平》时的难度就更大,光是前期剧本准备就长达9年,而资金上也十分舍得投入。”当年提出拍摄《邓小平》的设想时,出品方珠江电影制片厂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毅然投资200万元用于剧本的创作。影片正式投拍后,珠影又将省广电局2000年和2001年两年补贴给该公司用于拍摄精品影片的600万元资金全部投入《邓小平》的拍摄。中共广东省委给予了大力支持,除了直接投入大量资金外,还做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服务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钟阳胜等领导多次亲自赶到拍摄现场指导创作,为剧组加油打气,并不遗余力地为艺术家们创造条件、解决具体困难,使影片最终顺利完成。
卢奇感觉压力很大
从1988年起,卢奇就曾多次演绎过邓小平的形象,但这一次表现的邓小平形象是卢奇从未尝试过的。他昨天对记者表示,压力很大。他对记者介绍说,电影《邓小平》在年龄跨度上一共分为4个年龄段:先是72岁时的“复出时期”,然后是70多岁接近80岁的时期,再接着是80多岁时的“南巡时期”,最后是1994年,90岁时的邓小平驻足在上海杨浦大桥上。每一个阶段的人物特征是不同的,要准确把握好各个时期的语言、发音、音色及形体动作等。如90多岁时的邓小平,身体、手都会有一点颤抖,眼神也没那么光彩、敏锐了。表演时从外貌到内心都要掌握好分寸。卢奇认为,他的优势是和邓小平是同乡,有着共同的方言口音。卢奇说:“其实某些外形的化装、某些特定动作、口音的模仿都是不难做到的,难的是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之间的伟人气质的把握和再现,难的是形似更神似。”他为此而花费了不少精力下了不少工夫,从人物传记中体会内心活动,从音像史料中感悟伟人气质。(信报记者宗珊)
《邓小平》故事梗概
故事开始于1976年,“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在北京西山中央军委的一幢楼里,沉寂了一年的邓小平与叶剑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邓小平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选择科学教育战线作为全面拨乱反正的突破口,把几十位在各地接受劳动改造的有突出贡献的老教授、老专家请进了北京饭店,召开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作出了推翻“两个估计”、平反冤假错案、恢复高考等重大决策,迎来了科学与教育的春天。随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农民走上了联产承包的富裕之路,邓小平启发习仲勋试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改革开放的血路。人民大会堂的火锅宴上,邓小平鼓励荣毅仁等工商业人士举办实业,吸引外资。针对国内外的种种猜测,邓小平向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明确表示: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的旗帜。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中,邓小平义正辞严地表达了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香港问题的天才构想。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一群大学生在天安门前自发地打出“小平你好”的横幅,反映了人民的心声。中国年轻了,邓小平老了。在蒙蒙细雨中,89岁的邓小平驻足于上海杨浦大桥,深情地眺望着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华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