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了都市的喧嚣,静坐在大观园简雅的小书房中,总是浮想联翩。从一不小心与《红楼梦》结缘到今天潜心研究宣
南文化,一晃20年过去了,其中的感慨真是不吐不快。
巧成“红楼梦”
20年前,我主动请缨到东风电视机厂当了厂长,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了扭
亏为赢的目标。一日,我到电视
机的销售门市部闲逛,偶然听到顾客反映:“电视机倒是买得起,就是电视节目没啥好看的!”顾客启发了我:只有想办法促
进电视艺术创作,使节目真正丰富起来,电视工业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于是我应聘到当时新成立的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兼任顾问,恰好中心正在筹拍中国第一部大型古典电视连续剧《红楼
梦》,我建议结合《红楼梦》的拍摄,在北京建立影视外景基地。广电部同意了我的设想,我和电视剧中心主任阮若琳及红学
家胡文彬等,到处选址,最后选中北京宣武区南菜园苗圃,请建筑学家根据《红楼梦》书里的描述,设计出一个完整的大观园
。
这件事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大观园作为电视剧《红楼梦》的外景地,第一批8个景点,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
。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联手,打破部门界限,共同开发文化产业的探索就是从这里起步的。
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以后,招来了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刘姥姥”来逛大观园。就靠收门票,滚动积累资金,一共用
了10年时间,我们把《红楼梦》书里写的大观园40余处景点,全都建了起来。今日的大观园已不仅是个外景基地,而是发
展为“北京红楼文化艺术博物馆”。大观园的建成对于普及《红楼梦》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推动红学研究、发展高品位文化
旅游市场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无意之中我圆了曹雪芹的梦。
又做“天桥梦”
在电视剧《红楼梦》播出和大观园开放的轰动效应影响下,人们对老北京天桥的振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又
张罗起改建天桥的事来了。
我学着天桥撂地艺人吆喝起来:“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到处作揖求援,以使天桥重获新生。还好,
金融机构提供了贷款,建筑师和艺术家纷纷作出无私的贡献,使我的这个梦没有成空。我受命策划组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天
桥梦》,它的主场景就是由天桥街道企业华昌公司投资经营的“天桥乐茶园”。这个由艺术大师曹禺提名的茶园,出色地再现
了“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的老天桥生动场面,成为北京最具吸引力的一个民俗旅游点。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写书推断,曹雪芹一度活动在前门外至天桥一带的戏楼茶园,和优伶来往,在和下层民众的接触
中,获得了丰富的生活体验,使《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更加贴近社会生活。有人说我既做红楼“雅梦”,又做天桥“俗梦
”。其实雅源于俗,俗可化为雅,如此循环反复方能登上更高的文化阶梯。
孕育“宣南梦”
相对于前两个梦想,宣南梦可以说是一个雅俗共赏的梦。
宣南曾是明、清两代设置的坊名,地处宣武门之南(位于现今宣武区的核心部位),清人将附近一带统称为宣南。这
里人文荟萃,有极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长期以来,北京的历史文化,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皇家文化、士人文化和平
民文化。宣南文化包容了这三个层次的文化,是北京历史文化的缩影。
为了更好地研究宣南文化,1999年68岁的我成为戴逸的博士生,开始系统地研究宣南历史。越研究我发现其中
的奥妙越深不可测,所以到现在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算得上是京城最老的学生了。
如何开发这独具特色的宣南文化,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非一己之力一时之功可以实现,宣武区的领导与人民
有信心将这项工程做好。
今年是曹雪芹逝世240周年,有关部门将以“红楼梦与世界”为题举办国际研讨会,大观园将为中外的红学家提供
交流的大舞台。
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样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欣逢盛世,我愿与有志于在文化产
业领域大展宏图的朋友们一起,为中国文化的复兴做更多的梦。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黄宗汉(北京民俗文化专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持修建了大型古典园林大观园,从此致力于文化事业。
当过全国劳动模范,曾担任过北京市宣武区政协副主席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