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琪峰的新作《PTU》首次公开亮相便是作为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即将于下月8日在香港开幕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新增了亚洲数码录像竞赛、人道奖纪录片竞赛以及火鸟大奖新秀竞赛。在香港电影和华语电影节尴尬不断的情况下,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求变和创新显然是大势所趋。在电影节开幕之前,我们采访了香港国际电影节总经理李焯桃,和香港电影资料馆的黄爱玲,并请香港文化评论人李照兴先生对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变化和现状做出评论,希望可以让所有关心香港电影和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影迷,对这一电影节有个更为全面的了解。——编者按
-独家专访〈一〉
李焯桃:为电影节松绑
李焯桃: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现职香港国际电影节总经理。
电影节不能太功利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香港现在的电影市道不好,在筹备本届电影节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要增强电影节的功能性,希望藉此为香港电影带来更多的借鉴?
李焯桃(以下简称“李”):没有从这方面的功能性角度考试,因为:一、电影节是文化事业,不能太短视,太功利;二、电影市道不好原因太多,电影节能起的作用太有限;三、每年电影节的《香港电影面面观》环节,已对香港电影推广至海外起了一定的作用。
南都:你个人在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中的职务是总经理,这个头衔让我觉得电影节的商业味道很浓,实际上电影节的商业活动多吗?另外一方面我又感觉电影节特别注重艺术性,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李:其实“总经理”的头衔不一定代表商业味道丰厚,因此前全官方主办的时候,掌行政的已全是“高级经理”、“经理”、“副经理”。此外,此头衔乃由艺术发展局接手主办电影节后,招兵买马时定出来的,蛎本人的意愿也。我个人较喜欢策划节目和特刊出版,但如今大多数时间却不可避免要放在行政方面(包括找寻赞助),“总经理”一衔也不能说不恰当。
至于电影节的“商业活动”,若说与宣传推广有关的,那可有不少;但若说纯粹牟利的,却几乎没有。须知“节目注重艺术性”与“宣传推广注重商业性”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最佳例子可数戛纳电影节。
构建公司化的电影节
南都:现在的投资商对电影的投资热情似乎不高,这样的尴尬同样蔓延到电影节和电影奖上,台湾电影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都遇到了资金上的尴尬,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情况怎样?
李:台湾和香港的电影市道都陷入低期,投资热情减退已是正常不过的事。台湾金马奖的经费来自官方(为主),更牵涉政党政治,与香港的情况不同。香港影评人协会两个不同组织主办的金紫荆奖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皆民间主办,经费短绌乃因难找商家赞助。电影节比较幸运,今年的商业赞助打破历年纪录,其实反映了它二十多年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的形象,只不过以往由官方主办,从不屑争取民间的商业赞助。
南都: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也是几易其主,你觉得一个电影节是政府参与主办还是由民间组织承办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和成长?
李:最佳模式是民间公司化组织主办,由政府提供1/3至1/2经费的资助,其余1/2至2/3由商业赞助及票房收入补足。这也是多数海外同类的国际电影节及本港每年一度的香港艺术节的模式,早已证明行之有效。如此既保证了一定的财政稳健性,又可保持行政上的独立性和灵活度。
南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你觉得现在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个较为适合自己的模式?
李:尚在摸索中,希望今年稍后(六七月间)可完成公司化的过程,正式脱离艺术发展局的架构,行政更独立,可有更多时间完善公司化后的架构模式。
南都:感觉这两年来我们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一直都在酝酿着新的变化,今年的变化已经较为明显,能透露一下今后的发展计划吗?
李:正如前述,今后的发展计划是公司化后,(在宣传推广上)更努力接近群众,以免曲高和寡;但节目以艺术性为主要考虑的原则坚持不变。
这两年来一直有新的变化,正如说明了以往官办时期潜力完全未能释放,如今只松绑而已。
南都:今年的电影节增加了三个竞赛奖,这样的安排目的是什么?
李: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竞争性,还有就是大大有助电影节在本地的宣传、推广及提高本地观众的兴趣。
不愿怀旧,只想松绑
南都:总体感觉今年电影节的怀旧意味很浓,可能是因为我看到不仅有邵氏名片的展映,还有香港电台电视作品精选。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有一种对香港影视辉煌过去的怀念,并以此与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共勉的意思?
李:纯属巧合。不可不知的,是“香港电台75周年电视作品精选”只是一个“附加”节目,即并非电影节主动策划的节目,而是应香港电台为庆祝创台75周年的邀请,而加添的“赠庆”项目。
至于邵氏名片大展,更是由香港电影资料馆为配合电影节而筹办的节目。为何是邵氏?那当然跟天映娱乐同期大量推出邵氏制作的VCD/DVD有关啦!
南都:香港国际的视野一直都非常开阔,不局限于哪几个国家的电影作品,也不局限在哪几个类型上。尤其在类型上我觉得一些大师的经典作品经常会和一些地下作品同时出现,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香港国际电影节一向都以这份兼收并蓄的多元性自豪。多年前我曾经写过,“民主多元,打破垄断”,是电影节的存在理由,因为它是每年一度密集放映平日被商业发行制度排斥的各国电影,从而打破一切(因商业或政治导致的)主流电影意识形态垄断和宰制的盛会。
南都:另外我想向你了解一下你对目前香港电影的看法,除了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外,香港电影还有什么其它需要总结的地方?香港电影目前最缺少的是什么?
李:香港电影的低潮,其实与整个社会的泄气息息相关。当社会重拾自信时,香港电影也会有再抬起头的一天。目前香港电影最缺少的,一是经过磨练,能拍大片的年轻一代人才;二是勇于投资在他们身上的资金或投资者。
南都:展望一下今后,你觉得内地和香港在电影上的合作空间如何?我们的电影节有考虑在加强香港和内地电影的合作上多做些努力吗?
李:香港电影和内地的合作空间当然很大。若说制作上的合作,电影节是没有角色扮演的。但在推动两地文化上的交流方面,电影节当然可以更努力多一点。
-独家专访〈二〉
黄爱玲:传承历史激励新生
黄爱玲:电影文化人。曾编《诗人导演————费穆》及出版文集《戏缘》。现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当代亚洲电影足迹单元主持。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你是本届电影节当代亚洲电影足迹单元的主持人,就个人感觉而言,你觉得这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与往届有什么大的不同,有什么最为值得一提的特点?
黄爱玲(以下简称“黄”):我特别想提到的一点是亚洲数码录像竞赛这一单元,将数码电影引入到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中,这是本届电影节的一个大的进步。数码电影近年发展很快,数码技术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影的拍摄制作手法都与传统的35毫米胶片拍摄有很大的不同。电影的概念随着数码电影的兴起已经有很大的不同,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正在改变。香港国际电影节能够及时将这些新兴的东西引进到电影节中,这是本届的一个最大特点。
南都:我们知道香港国际电影节之前只有一个影评人评选的奖项,但今年它新增了几个竞赛奖,你如何看待新增的几个竞赛单元的奖项?
黄:原来的那个国际影评人奖,体现的主要是影评人对这些电影的看法,新增的奖项评奖的角度显然与原来的那个奖有所不同。一是评奖角度上不同,不再是以个人的观影感受去评奖,火鸟大奖新秀竞赛、人道纪录片竞赛以及我上面提到的亚洲数码录像竞赛,是为了鼓励新秀电影人、新电影以及纪录片而设立,评奖的意义显然更为明显。
南都:今年我们看到香港国际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以及亚洲电影投资会将相继在香港举行。你觉得这些大的电影活动同期举行它的意义何在?这样的情况会否成为香港电影奖生存的一个必然选择?
黄:我觉得这个状况今后如果能够发展下去也是十分合理的。本来这几个有关电影的活动举办时间就相差无几,现在在时间上连贯得更为紧密,一来在宣传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一起宣传的影响力也要大很多;另外,对于来参加电影节的嘉宾而言,一次可以参加几个重要的电影活动是个很好的机会,除了参赛、观摩电影之外,还可以借亚洲电影投资会寻找商机结交更多的电影界的朋友,这样的机会十分难得。
南都:你今年将主持当代亚洲电影足迹这一单元,你对亚洲电影去年的印象如何?
黄:我去年看电影的时间不多,所以对去年亚洲电影的印象可能不够全面,希望今年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看电影。不过印象中去年亚洲电影中的纪录片和数码电影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这在将来也应该会有更多的发展。
南都:对,我看到本届电影节中内地也有一些纪录片去参展。
黄:是呀,我觉得内地的纪录片前景非常广阔。内地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很快,这些巨变都需要有人去记录它,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变化的过程。
南都:本届电影节中有一个单元是专门展示邵氏的经典老片,另外还有一个香港电台75周年电视作品展,你觉得展示这些作品的背后有没有怀旧,以及对时下香港电影寄予鼓励的意思?
黄:不是,香港电台的电视作品展可能是因为赶上他们75周年庆典。类似邵氏经典回顾这样的单元以前也都有,这样的回顾一般都会结合出版等其他相关活动,如这次活动后就会有很多相关书籍出版。你知道以前对香港电影历史资料的整理工作做得不是很好,现在我们电影资料馆一直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借这样的活动,我们会同时整理出相关的资料,并集结成书出版,这也是对香港电影历史的一种继承吧。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泊明
【开幕片】
《PTU》
导演:杜琪峰
主演:任达华、林雪、邵美琪
放映日期:4·8,4·9
(2003、彩色、粤语、85 min)
深宵雨洒的尖沙咀险若碧水寒山,无论真心想当英雄还是只想为朋友,他率领的城市特警不惜辣手踢窦,黎明前定要把同袍的失枪寻回。凌晨两点黑帮的仇杀暗战才展开,那边蓝帽子的枪火已经准备就绪。凌晨四点各路人马十万火急赶到海边僻角,结局却非常突然—是无用神探获吉星拱照,还是彼此心照不宣?一夜烽火,顿成江湖传说。杜琪峰倾两年心血炮制这个发生在一夜之间的寻失枪故事,全黑夜的环境,夹杂街角危机处处,耐人寻味的调子,气氛营造得逼迫低沉,潇洒的影像与蓝帽子的冲锋姿势却拍得夺目异常,尽显警方机动部队的精锐本质,尽管个中不无讽刺。林雪演的失枪神探符碌过骨,反映部份城中人由自命优越到今天跌落谷底的无奈。可幸末路回光反照,只因识转膊兼有情有义共患难。穿得起制服就是自己人,同舟共济便是香港人。香港有他们,你话点会衰?
《黄昏的清兵卫》
导演:山田洋次
主演:真田广之、宫泽里惠、吹越满、岸惠子
放映日期:4·8,4·9
(日本、2002、彩色、129 min)
宫泽里惠和真田广之饰演乱世鸳鸯,巨匠山田洋次首次执导古装片,几乎囊括去年日本大大小小的电影奖项。真田广之是幕府末年的清苦武士,因每到黄昏便赶回家照顾亲人,而被讥为"黄昏武士",但他不卑不亢,凭腰间一把木剑打出名堂;宫泽里惠与穷武士青梅竹马,是个婉美坚毅的好女子,可是世道多劫,要延续一份情缘,两人亦难逃腥风血雨,尝尽生死折磨。剧本源自小说名家藤泽周平的三个短篇,黑泽明生前甚向往拍摄其作品,现由以《男人之苦》系列闻名的山田洋次圆大师之愿,成绩斐然。一段男女奇缘,娓娓道来,情深意切,而十九世纪日本社会的变乱,更是隐隐呼应今天经济神话的载浮载沉。《电影旬报》、杂志评选为去年十大最佳电影之首,男女主角亦人气急升,晋身演技派之列。
【闭幕片】
《卡拉是条狗》(Cala!My Dog)
导演:路学长
主演:葛优、丁嘉莉、夏雨
放映日期:4·23
(2003、彩色、普通话、100分钟)
晚上九点多,玉兰放狗时给民警逮个正着,罪名是其杂种狗卡拉没有养狗许可证,爱犬顿成阶下囚,明午四点前不来办证,卡拉就要鸡飞狗走。清晨放工返家的老二如晴天霹雳,只因他在外边做到像只狗兼遭人狗眼看低,卡拉是他精神的全部寄托。要取回卡拉,办法只有两个:一是拿出五千大元办狗证;二是走后门把它弄出来。于是一家人团团转,穿街过市打关系又筹钱,人人话帮手但最终得个吉。四点正人马齐集派出所,卡拉已上狗车等待正法……葛优加冯小刚已是国产喜剧保证,再由路学长(《长大成人》)执导,更添一层写实的哀愁。葛优这回改变形象演一个卑微的中年工人,为救爱犬而心劳力绌,悬疑得来笑中有泪。
《改编剧本》(Adaption)
(港译:《何必偏偏玩谢我》)
导演:斯派克·琼斯(Spike Jones)
主演: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史翠普
放映日期:4·23
(美国、2002、彩色、114分钟)
不管拍电影还是种兰花,如果没有热情和激动,便不能贯彻始终。《傀儡人生》(Being John Malkovich)创作班底的神奇化学作用,又一次显现。由尼古拉斯·凯奇、梅丽·史翠普、基斯高帕主演,说的是编剧、创作和追踪兰花的狂热过程。一个应聘将原著《兰花贼》改编成电影剧本的编剧,一个为了探讨兰花狂热现象而远赴佛罗里达沼泽的女作家,一个为爱兰花不惜一切的兰花痴,串连成这个有关狂热的故事。才华型创作班底,实力派演员,造就了本片的成功佳话。获今年柏林影展评审团大奖,梅丽·史翠普和基斯高帕分获金球奖最佳女配角和最佳男配角。
-透视电影节
李照兴:香港文化评论人,笔名庞奴,本届电影节焦点导演刘镇伟作品座谈会主讲之一。
香港国际电影节,可会遭抛弃?
今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已到第27届,跟香港一样,也是面临重大构架转型的一年。去年正式脱离全官办(原属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处电影节目办事处),改由香港艺术发展局管理(半官方),而下一届更有可能走向全公司化,构架上完全独立于政府(虽然政府仍会有拨款支助),亦即自力更生,长远向寻求企业赞助兼自负盈亏的方向进发,很像由国企一步步变私营的转型。这一过程中,也反映了香港这多年来在国际经济及文化交会点上的角色转变。 在上述转型的过程中,香港电影节,仿佛香港的社会状况,也曾经历一个方向不明的阶段。或许借用“深圳,你被谁抛弃?”式的提问,面对亚洲区特别是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的快速冒起,曾经是亚洲区内最瞩目同类型活动的香港电影节,正面临巨大的冲击,又可会被其它的电影节抛弃?说到底,终极的问题是:香港,又会否遭到抛弃?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应该先说说香港国际电影节过去的定位。1978年开始举办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亚洲区内较早设立的电影节活动,早期由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市政局举办,规模较小,选映电影数量不多而且选片角度多站于一个向香港输入并推介国际知名电影的角色。换句话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的香港电影节是一个引进期,旨在向香港及附近亚洲地区引入每年国际上知名的电影佳作,同时令香港成为亚洲区内的主要电影观摩地。
第五代桥头堡
中国“第五代”在全球打出名堂,是在香港首先起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世界电影潮流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中国内地电影在内的亚洲电影开始为世界影坛重视,于是香港电影节的身份及功能随之易转,变成一个一方面引进国际电影给区内观众,另一方面则是向海外观众及电影人展示亚洲及中国内地的优秀新作的展出中心。尤其是新一代中国电影未被国际“发现”之前,香港电影节,跟香港的商业地位一样,担当着内地对外的门户角色。这现象的高峰,至今仍被影迷津津乐道的可说是1985年的盛况:当时香港电影节首次以“国外”地区的身份,放映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放映后的实时轰动,可说是香港电影节向世人正式宣告中国“第五代”导演作品的来临。也可以说:中国“第五代”在全球打出名堂,是在香港首先起步的。 要知道中国“第五代”以前的电影,西方国家如西欧及美国的影展基于种种原因,均没有选择,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世人似乎重新把焦点投放到中国及中国电影,造就了天时地利因素。由《黄土地》引发的西北风,继后陆续把张艺谋的《红高粱》、吴天明的《老井》送到国际电影大舞台,并取得不同形式的奖项。及至1992年《霸王别姬》得戛纳金棕榈奖“第五代”的最高胜利。
即是说,在1985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香港电影节都积极扮演一个国片的推介者角色,由知名大导演到独立制作小品都有网罗,吸引国际电影人来港观摩。这守门人角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则起了新形势。随着中国导演知名度的提高,他们开始被各影展单位自行邀请,其作品甚至不会在香港电影节放映而直接到其它海外影展,代表作不集中,无形中令香港电影节的吸引力减少。
以上所说是中国国情转变对香港电影节的冲击,而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亚洲区的挑战。以全世界的电影节圈而言,最具地位的是法国戛纳、德国柏林和意大利威尼斯。而亚洲区以往主要的焦点正是中国香港,但近年韩国釜山已有赶上之势。釜山未崛起之前,中国香港是亚洲区新电影的观摩库,每年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电影人或影迷,要一探当年亚洲电影的水准的话,自会来香港国际电影节。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韩国积极推动电影,釜山成了香港的主要竞争对手。初时也的确把香港杀个措手不及。除电影观摩之外,他们也办电影制作的交流会(釜山促进计划PPP),帮助投资者及创作人合作,找资金,令釜山一步步成了新兴的亚洲电影拍摄及融资中心。反观香港方面则此消彼长,电影节公司化年前还未落实,要改革实在不易。等到今年才正正式式急起直追。
急起直追三方向
香港电影节仍是一个好窗口,让我们看到主要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世界视野。
而追赶改善的途径有三:首先对电影业内人士而言,就是今年再搞一个类似PPP的投资洽谈会: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选择二十多个亚洲区内未完成或需筹措资金的拍摄计划,推介给来自全球的电影投资者,促进业界的交流及融资。其次对电影创作人而言则是新增“火鸟大奖”给新导演作品、亚洲数码录像竞赛、人道奖纪录片竞赛(及原先已有的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等多个奖项,重新吸引国际电影制作人的目光。而对影迷而言则是加重戏码吸引力,譬如今年的节目中有全世界最齐全的“小津安二郎”全展;其它如各地大师的新作自然不用多说(当然,要说的话,我会推荐基阿鲁斯达米的《10》、北野武的《偶断丝连》、依奥赛里安尼的《游戏星期一》和Philip Glass配乐的《战争生活》);更重要是这电影节也成为放眼中国独立制作的黄金机会,例如今年的《脸不变色心不跳》(导演崔子恩在国内次文化圈享有盛名)、《铁西区》(纪录工业城镇的破落)、《幸福生活》(车站人生百态)、《目的地上海》(看看现代上海的光怪陆离),当然少不了近年中国电影新希望贾樟柯的新作《任逍遥》。至于香港自家的独立制作,如《太阳无知》、《吴仲贤的故事》,较少见的澳门电影《钟意无罪》等,日后都不是轻易在主流戏院看到。这方面而言,香港电影节仍是一个好窗口,让我们看到主要来自亚洲不同地区的作品,也是不同的世界视野。
至于整体活动方面,电影观众要求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电影节呢?这似乎是回归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上:看电影的乐趣在哪?当然,有人喜欢一个人到戏院,有人钟意趁圩。而我常常说:电影节可以是一个嘉年华。
嘉年华就是自得其乐!
作为影迷而言,我最关心的依然是整体的电影节气氛。我梦想中的电影节是尖沙咀灯火通明旗海满布令人觉得真是一件全城盛事!
我到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说老实真被全城市民的电影热心所感动。我们走在城市的大街广场,电影节戏院就在周围,义工队穿着鲜黄色风衣,韩国少女尽管脸口模糊化妆相似个个不是像宋慧乔就像金喜善,但我真的在那里享受了十来天电影美丽时光、喝尽派对的啤酒。
有戏就去看无戏就聚在一块谈天饮酒。等了几年,今届香港电影节终于有所改进,对行内人而言,就是将三大电影活动安排在相若的时间举行,包括为明星贴金的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给影迷的第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还有给电影工业人的2003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合组成“香港四月电影赏”,令人流及资源更集中(以免国际电影人分几次来)。合力出击总好过单打独斗。著名电影学者大卫·博威尔前年电影节期间就巧遇金像奖,原来他也像小影迷般在颁奖礼上见到刘德华而大呼过瘾。 作为影迷而言,我最关心的依然是整体的电影节气氛。我梦想中的电影节是尖沙咀灯火通明旗海满布令人觉得真是一件全城盛事!在尖沙咀文化中心空地大家在舞台设电影擂台大谈好戏或露天放映好片共赏。这目标今届可能未达但我希望陆续可办得到。但今届我们起码添了尖沙咀新港及湾仔影艺戏院的选择,而尖沙咀新世界中心外墙的LED大屏幕电视,亦会播放“香港四月电影赏”三项活动的最新消息。希望全城有其节日气氛。
珠三角的竞争比喻
香港电影节现仍是中国境内最全面最国际化的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珠海电影节都无法将它取代。
时常听到香港与上海、广州的竞争,由香港电影节的转变其实也看到这竞争背后的成因,一句话,其实是:中国的对外自足,即是说,中国再不需依靠香港特区作中间人,贸易与文化也如是。老外方面,也不需以香港作为跳板内探中国。这相信也浓缩了香港(也包括珠三角城市)日后发展及重新定位的重点:如何在祖国的日渐强大中继续保持竞争力,这就是香港的出路。明显一点地说也就是:如何不再依靠作为跳板而自力更生?
香港电影节现仍维持的优势是:它仍然是中国境内最全面最国际化的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珠海电影节都无法将它取代。其一是因为香港本身的国际经验,尤其是对待外宾方面的专业,以及整体城市的西化与老外亲和性,这点优势,香港无疑还剩一点点。而同样重要的,其实是擅用每个城市的机制优势:如果香港电影节另有什么优势,就是选片相对上较自由自主,而认清楚不同城市的潜在优势所在,哪些优势只在某城出现哪些在别城才有,不要每个城市发展方向都“一式一样”,那才是珠三角众多待发展城市自我划分并归边的发展策略。不要再问会否遭人抛弃,要问你还可保存并发展些什么?本报特约娱乐评论李照兴
看你看不到的怪片--另类影片单元扫描(组图)
看已绝版的老片-“邵氏名片大展”单元必看电影
看五花八门的酷片--九部必看精华之作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