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一举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是华语电影首度获此殊荣
。时隔两年,《英雄》再度获得提名,作为中国近年来最成功的商业片,《英雄》的野心其实在一开始就昭然若揭,不然何以
心急火燎地赶奥斯卡档期先在深圳小范围上映。与《卧虎藏龙》一样,《英雄》在国内评论界也是褒贬不一,如果能再度于国
外受到肯定,似乎也可以让急于取悦西方口味的华语导演略窥门径了。除《卧虎藏龙》之外,李安另有《喜宴》和《饮食男女
》曾获奥斯卡提名,在第75届奥斯卡之前,把李安的
作品作为成功范例来研究一下,或许可以让我们对《英雄》的奥斯卡之
路有一些猜测。以下便是对李安作品的一些文化分析。
家族理想:幻灭与重构
1、家族理想要义分析
“家”在汉语中是个象形字,在传统书法中该字的宝盖头呈倾斜状态,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中国式屋顶的弯曲效果,
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寻求安定与庇护的渴望。“中国人的社会和生活是在家族制度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这个制度支配着中国人
的整个生活型态,渲染着中国人的整个生活形态。”在多数中国人的信念中,外界是陌生的,重要的是家庭的稳定与亲人间关
系的和谐,他们的一生,就是在为家的完整与延续而苦心经营着。因而在《推手》中我们看到老朱不远万里来到美国为的就是
在儿子身边安度晚年,《喜宴》中伟同的父母远涉重洋来催婚为的是给高家留后,《饮食男女》中朱师傅为了维系父女感情不
辞辛劳地安排每周一次的丰盛晚餐。
然而李安所讲述的家与家中伦理的故事却是令人尴尬的,沿袭了几千年的家庭伦理规范处于困窘境地,传统的家族理
想似乎正在破灭,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李安给“家”下了一个具有当代特征的重新定义。
2、家庭的解构和重新结构
李安曾说他早期的三部影片都是讲述“一个家庭解构和重新结构的进程”。《饮食男女》讲述的就是朱师傅原来与三
个女儿之间的家的解体,最终承认自己的爱情与锦荣结合重建一个家庭的过程。这条线索在片中是很明显的。下面我以《推手
》做重点分析。老朱的儿子晓生在美国打拼多年,为的是建一个家,把老人接来过几年好日子。老朱不远万里来到美国,在这
里,他的不自觉的意识是与儿子团聚,为了一个家的完整。后来老朱发现现实跟父子俩眼中并不算苛求的初衷开了个极富辛酸
意味的玩笑。老朱赋闲在家,无事可干,每天只好打太极、听京剧,无意中打搅了作家儿媳玛莎的清净。玛莎埋怨老人的到来
导致她创作思路的停滞。老朱与儿媳间的冲突越来越多,而且还有过一次不小心的走失。经历这些事后儿子晓生开始怀疑自己
当初决定的正确性,他甚至想到要把老朱送往老人公寓。晓生维护自己新建的这个家的安宁的同时,也背叛了父亲和传统伦理
的孝道。老朱在看破儿子撮合他与陈太太的用意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儿子建的这个家里是个多余的人,他心灰意冷地离开,
这一次,是故意地走失。老人走时留书一封,上面写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应验在你我父子的身上。从
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相亲相爱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父亲的留言让晓生追悔
莫及最终他跪在父亲面前痛哭,“我的家就是您的家呀。”
家,是片中人物最基本的愿望,也是故事发展的线索。李安安排的那样一个结尾,似乎透露,在家中空间不是第一位
的,只要伦理亲情还在,表明李安对于这种新型的家庭组合方式的默认,虽然是无可奈何,但也表示了他的接受,表示了以“
共处同一空间”为代表的传统家庭理想在现代工业文化社会的屈服,他意在暗示,家的形式是可以改变的,传统与现代不是对
立的。
图:“父亲三部曲”之《饮食男女》
山水情怀:迷恋与怀疑
1、山水情怀要义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与道家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长期争锋,虽然儒家文化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但二者并非不可
相容,中国人的文化血脉里就巧妙而协调地流淌着两种思想。当道家思想成为一种人生哲学,个体往往表现为淡泊名利、无欲
无求、谦和平静、寄情山水的隐忍性格。我们发现导演李安的骨子里似乎更为自觉地接受了这种山水情怀,他的华语电影中,
处处体现着这种影响,昭示着这种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价值观、人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2、个案分析:《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片名。在片中周润发饰演的是位叫“李慕白”的大侠。“李慕白”这个名字具
有一定的隐喻意义。“慕白”意指片中人物对诗仙李白的仰慕,仰慕李白的什么呢?众所周知,李白一生是信仰道教的,很自
然,仰慕的是李白的超脱尘世的潇洒与不羁。在片中,李慕白也确实就是武当派的传人,而武当山正是道家的宗教圣地。此外
,该片画面唯美,犹如一幅幅写意的中国山水画,再加上镜头流畅自然,音乐古典柔缓,恰如其分地营造出空灵飘渺的意境。
所有这些,都表明李安对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偏爱。
3、“外在儒家”的怀疑
李安曾说自己是一个内在道家,外在儒家的人,也就是说,在精神境界中李安追求静观调和、虚无清净的出世的修养
品格,而他在现实的处世原则上追求的是谋求进取,随机应变,进而有所成就的入世的态度。这是典型的从中国文化精神背景
里观照人生的方式。因而,李安对于山水境界虽有一种迷恋和向往,但他显然还保留着一份冷静的思考。这种隐忍压抑、完全
放下的山水情怀,是否就是健康向上的人生哲学,它是否代表了人性中天然而积极的一面?李安在影片中表示了他的疑问并暗
示道,事实并非如此,尤其在这个忙碌紧张、人际关系相对疏离、崇尚自由与人性解放偏偏又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的现代文明
社会里。
图:竹林里的二人对决,均飘飘欲仙,浑不似在人间。
包容态度:批判与继承
1、小结:两种文化冲突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传统文化道德伦理的现状与命运的思考正是李安作品的总主题。在他的电影中,传
统往往遭遇现代思想意识与西方工业文化,并受到它们的挑战与威胁,从而产生了两种矛盾的冲突: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
。
我们已反复强调,传统在李安电影中陷入现代与西方的围困境地,以此为主题,我们不妨综上所述做个总结。家族理
想在陌生的西方环境中破灭(《推手》),在现代忙碌的都市生活中远去(《饮食男女》);山水情怀的忍让惹来秩序的混乱
(《卧虎藏龙》),带来代际间的隔膜(《饮食男女》);传统情爱观的含蓄导致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悲歌(《卧虎藏龙》)
,保守的代言人必须直面极端爱恋观的挑战(《喜宴》),而且自身陷入现代观念的爱情之中,徘徊于痛苦与幸福的边缘(《
饮食男女》中朱师傅与锦荣间的忘年恋一直不敢曝光)。当然,这些只是通过文本分析而得出的结论,电影文本固然有其虚构
的缺陷,但艺术创作何尝不是来源生活。事实上,李安正是以其自身文化体验反映并烛照了当下传统文化的现实境况。
2、李安文化观:包容平衡
传统既置身于困境之中,摆在面前的自然就是突围。突围,也就是如何对待传统自身、传统与现代、传统(东方)与
西方的关系。在电影中,李安表明了他的思索,并让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间的冲突走向了和解。
和解,在这里意味着包容,同时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宽阔的胸襟,平易的亲和力和伟大的吸纳性。任何一种文化自身
都有优劣之分,精华与糟粕之别。李安对此显然也有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他毫不隐讳对于传统的反省与质疑。如家族理想的破
灭并不是可怕的,只要维系亲情,我们可以接受新式的家庭方式的出现。山水情怀压抑健康正常的人性,我们就要提出质疑,
并让爱与激情自由释放。包容的意义,而是意指正视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变迁,敢于突破
并完善,也就是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3、两岸导演文化观比较
为什么可以采取包容的态度,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大陆与台湾一些导演在影片中所表现的文化观。大陆第五代导演都经
历了文革,他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文革的产生,文革是传统在当代的延续,因而他们对传统文化都持明确而强烈的批判
态度,如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并以乐观和期待的心情表现了随经济发展而来的现代城市生活,如田壮壮的《摇
滚青年》。而台湾新电影因为经历台湾的现代化,现代社会中的消极和病态现象引起了他们的怀疑与批判,如杨德昌的《牯岭
街少年杀人事件》、《恐怖分子》,从而对中国传统坚持回归、认同的态度,如侯孝贤的《恋恋风尘》。比较而言,李安的成
长经验与文化体验是最特殊的。他少年时即离开台湾,身在他乡接受了多年的西方文化教育,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都在他身上
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所以只有他可以既坚持台湾新电影的“本土意识”,又可以宽容地接受现代化与西方工业文化。慕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