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如一李如一专栏
今天是第27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为它今年新设的三个奖项颁奖的日子,不过在我看来,电影节对于影迷来说主要是一
场电影盛宴,它意味着你可以在着十多天的时间里放纵自己不眠不休,除了研究排片表和赶场外什么也不干,从而充分满足自
己的认知癖。至于颁奖一类的事,倒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同理,这次众多导演缺席,头疼的只是主办方和媒体记者
,影迷们
只要有电影看就山呼万岁了。关于此次放映的电影,实在是族繁不及备载,在这数百字的空间里无法一一论尽。不如谈谈电影
节的两本特刊:《邵氏电影初探》与《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这两本特刊制作之精细认真,内容之丰富详实,无不令人叹
为观止。《邵氏电影初探》比较奇怪,虽然邵氏名片大展是电影节的一个环节,但这本由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的特刊却没有通
过电影节官方渠道销售,像是与电影节不相干似的。近年来邵氏的影片开始在国际上成为了研究热点,究其原因,据笔者推断
,第一当然是和邵氏电影DVD大规模出版有关,此外,张彻的去世以及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被选入去年的戛纳电影节也
是其中的原因。话说这本《邵氏电影初探》,可以说比小津那本更加超值,厚达350多页,封面封底用凸字印刷。内容除研
究文章外,书末附录的邵氏影片片目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如果说邵氏电影对于国内大部分影迷仍稍嫌陌生的话,那么小
津安二郎早已是我们“眼熟能详”的名字:《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似乎尤其令国内许多无法亲莅电影节的影迷眼红。的确
,这本180页的读物中囊括了日本、香港及西方的小津专家的研究文章,最难得的是有与小津工作过的日本电影人的访问,
如今村昌平(他曾多次担任小津的副导演)、斋藤高顺(小津的御用配乐)等。另外,有专门的“作品介绍”栏,除例牌的剧
照、剧情、背景、阵容外,每部影片还都附有“导演的话”,影评人说一万句顶不上导演自己说一句,不是吗?在从尖沙咀到
湾仔的渡轮上读完了斋藤高顺的访谈,摘录金句如下:“……然而,小津先生却这样向我补充:‘我绝对不希望得到一些助长
登场人物的感情,或演员的表现的音乐。’之后又这样说:‘就算画面真的出现了如何如何悲惨的人物,也不一定说那时的天
空不能是一片蓝色、那时的天气不能是阳光普照的啊!同一道理,在我的电影中,若有什么事将要发生时,我都希望背后奏着
的是像天朗气清一样爽快的音乐。’”我觉得这几句话比任何专家学者的论文更能说清楚小津的美学世界。-李如一
《邵氏电影初探》《邵氏电影初探》是由著名电影文化人、香港电影资料馆研究主任黄爱玲主编的,同时,她也是27
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当代亚洲电影足迹单元主持。1932年,以邵逸夫为主导的邵氏兄弟电影公司摄制成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
影《白金龙》,从此开创了中国有声电影的新纪元。邵逸夫是世界上拍电影最多的中国人,他拥有的影院为中国私人拥有量之
首。邵氏电影中既充满了飘荡、虚幻而又浓烈的中国文化色彩,也有香港现代社会成型期间的各种矛盾与想象,但有一点倒是
前后贯彻的,那就是义无反顾的娱乐至上精神。《邵氏电影初探》从邵氏兄弟的上海时期谈到现在,尝试剖析邵氏的影片类型
、片厂与明星制度背后的种种,使读者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时代与电影的关系,此书分中、英文版本,2003年4月出版。
《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特刊本书内容分四部分:1.名家撰文————佐藤忠男、唐诺德·里奇、大卫·博维尔
、麦士·泰斯埃等日、美、法专家学者,纷纷惠赐鸿文,以志小津诞生百年。2.香港影评人看小津。作者包括黄国兆、罗维
明、古苍梧、舒明、火鸟等。3.日本电影人谈小津。小津的长期老拍档如编剧野田高梧、摄影厚田雄春、音乐齐藤高顺、演
员笠智众,以及曾当小津助导的今村昌平、年少气盛批评过小津的吉田喜重等,回忆他们与小津的合作或过从关系。全部文章
皆首度由日文译成中文。4.36部传世作品的详尽介绍。每部电影除剧情、剧照及演员名单外,更附详细的背景资料及小津
本人的话。全书中英对照,厚达180页,内容珍贵并附大量剧照插图,无疑是中文出版界迄今最完备的小津安二郎研究专书
,影痴自当人手一册。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