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到一位著名导演可能卷入一起丑闻的报料之后,我们也曾经犹豫过,是否应对此展开调查,毕竟,在一些人眼里,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八卦的题材,似乎不尽严肃。
最终我们选择了报道事实、而且不以“娱乐”的态度进行报道。我们的理由是:不管报道中一位主人公所称的那种“潜规则”是否存在,不管别人如何看待娱乐圈中的人物和事件,我们仍然坚持认为,娱乐圈应该受公众所普遍遵守的道德和法律的监督,同时也应接
受舆论的监督。
换言之,娱乐圈同样也应该置于阳光的照耀之下,而不是在某种无法公开的“潜规则”的统治之下。
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严肃的态度,我们才坚持要求记者采访当事的双方和有可能知情的人,而非根据一方的说法,去“娱乐”地描写一些恶俗的细节。
我们无法判断也许永远也无法判断这个个案孰是孰非,我们也曾经想到,类似的报道,无论我们怎样客观平实,还是有可能对其中的一方造成伤害。但是,我们认为,剖析这样的个案对当下娱乐圈警示的意义或许更大。
一些娱乐从业人员,不论其作为公众人物也好,或者准公众人物也罢,由于其个人行为可能对公众产生的特殊影响,所以其比普通公众更有义务有责任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无法成为公众学习的楷模,至少不能挑战大众共同的道德底线,不能为一些所谓的“潜规则”推波助澜,甚至利用这种规则去获益,否则,我们有理由质疑他们到底在对社会尽着什么样的义务。
事实上,今年娱乐圈内发生的几起事件,已经证明,由于某种所谓的“潜规则”的存在及泛滥,已经伤害了娱乐圈内的很多人。公众对一个群体信心的丧失,是难以挽回的。“潜规则”的存在及泛滥,意味着所有“圈”内人的品德都受到自然而然的质疑,虽然事实远非如此。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也无法做到让任何人自觉自愿地对社会公众负责。缺乏制度的约束和公众的监督,才是“潜规则”存在及泛滥的前提。面对近年来社会上对娱乐圈内公众人物普遍的质疑,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上,而是应该尽快地建立起制度约束机制,并且为公正公开的舆论监督创造条件。虽然这种建设的困难将十分巨大,但它却是终结流言和“潜规则”的一个根本途径。(本报评论员 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