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内地导演的新锐王小帅李欣专访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6月10日10:00 新京报

  上海电影在上世纪30年代形成了一个高峰,涌现出一大批名导佳片,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旧电影最鼎盛的时代。如今,借中国电影百年纪念之势,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打开兼容并蓄的合作之门,不仅推出了像王家卫执导的《2046》这样的大作,还吸收了贾樟柯、王小帅等刚“浮上主流”的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加入上影创作团队,分别拍摄《世界》和《我十一》。再加上与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有过出色合作,善于诠释“上海感觉”的娄烨(执导《紫蝴蝶》)、李欣(执导《花眼》)、郑大圣(执导电视电影《王勃之死》)等上海“本土”导演,一
免费畅游内蒙古大草原 中国政法大学直读研
三星电子再助2004WCG 漂亮mm无敌法宝!!
批中国内地导演中最有潜力与创新意识的“新锐”汇集上海。他们原来在中国电影界一直处于非主流地位,往往只能自己找投资的“地下电影人”如今得到重用,在资金充裕的条件下,他们将爆发体内蕴藏的惊人能量,为这个拥有辉煌电影历史的城市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注入新的力量。

  王小帅:电影也有它自己的“诗情记忆”

  王小帅出生在上海,但是他觉得自己的身份有点混乱,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哪里人。其实对话从身份引起有点始料未及。他几个月大就随母亲到了贵阳,父亲本来是可以留在上海戏剧学院的,后来和母亲一同来到兵工厂,父亲还当过样板戏的导演。后来母亲又把他送回到北京的亲戚家里。他的旅程开始了。

  此处亦他乡

  新京报:从清洌的《冬春的日子》开始走上电影路程,我发现你并没有把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不像贾樟柯把镜头对准了山西,而章明则是眷恋重庆的云雨,你的家乡在哪?

  王小帅:我的身份比较混乱,但是在上海、贵阳和北京等好多地方都待过。我想把镜头对准贵阳,因为在那里生活得时间比较长。

  新京报:一般说到“成长电影”都要说到你的电影,好象你的所有电影都是在拍你自己的回忆?

  王小帅:回到记忆里是件奇妙的事情。刚拍电影的时候比较小,20多岁,比较局限在自己的周围,没有能力去贵阳拍。少年的回忆、青年的回忆都是很好玩的事情,《冬春的日子》就是生命中一段很特殊的日子,黑白影像的爱情,清冷的空气。到了最近的《十七岁单车》就完全是那个年龄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的激荡人心的生活,白衣的少年在胡同里游荡。

  新京报:你的记忆里城市和乡村各占一半吧?这样拍出来的电影很有趣,电影的身份不很明确。

  王小帅:没有那么明确的分界线,人的记忆中应该有一块叫做“诗情记忆”的地方。我一直在想十三岁以前的故事很难讲,因为你很容易可以进入18岁或20岁的记忆,因为在这个时候你对周边的事情有掌握,而十三岁不同,你回不到当时的状态里。我一直记得露天放电影,大银幕,风一吹鼓起来,满山的人,占位子的在前边,不占位子的在银幕背面,满山全是农民,漫山遍野,有时下着雨就打着各样的伞,为看一个电影,这有多么奇特。

  电影是文明城市的娱乐

  新京报:我们来说说城市电影,尽管这个词汇有点过于宽泛和空洞。

  王小帅:电影就是一座城市的高档娱乐,所以具有“中产阶级性”,从他的起步到它的辉煌都只能限于比较文明的城市,所以制作电影的人也大都来自城市,来自于周边环境较好的地方,我上面所说的属于个人记忆,但是电影也有它自己的“诗情记忆”方式,影像的制作在完善并视觉化这种记忆。

  新京报:虽然你的少年时代不是在上海度过的,但是毕竟诞生在上海,父母也是从上海走到贵州,你所认为的上海气质是什么样的?

  王小帅:上海是文化精英的聚集地,你翻开中国电影史就可以发现有这么多文化人都生活在上海。这个城市它比较我行我素,很洒脱也很飘逸。所以在上海三十年代的“孤岛时期”,上海的文化人依然有办法来搞电影,这也是一种上海智慧。

  新京报:你所认为的城市差距拉开了吗?

  王小帅:你可以发现,电影在发达城市才真正有根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模糊不清的段落。城乡距离也确实进一步拉大了,在拍电影的过程中可以更明确的意识到这一点。80年代末、90年代初拍出的电影跟现在有太大的不同的。我怀念那个时代,相对纯粹的拍电影,很干净,人与人的交流方式也与现在不同。

  西方电影是我师

  新京报:你在电影学院的时候主要以什么电影为参照来学习?

  王小帅:我们主要是要以西方电影为师,看的都是欧洲的一些片子,也有评论说我们是“录像带”一代,也不错。

  但是那些大师的影像其实也都是在说城市,比如戈达尔等,他们电影中的城市又是另一个概念,不是符号化的,而是很有味道的话语环境。

  新京报:看不到中国老电影吗?

  王小帅:那时侯的环境,看到老电影的机会几乎等于零。后来回头想也是很遗憾的。

  人物背景

  王小帅1966年出生于上海,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主要作品有:《冬春的日子》《梦幻田园》《十七岁的单车》

  李欣:上海的生活让我感觉“花眼”了

  与新生代导演李欣的交谈可谓好事多磨,因为他的《自娱自乐》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正酣,他白天要在上影厂完善影片的后期,只有晚上方便说话,但是电话打来打去总是错过,终于在闷热阴沉的中午展开这段关于城市影像和城市感觉的对话,还好,他的心态很放松。

  城市让人看“花眼”了

  新京报:两年前您的一部比较“另类”的城市影片《花眼》放映时,让大家琢磨了半天,到底是一部情绪大于内容的影片,这么说是否同意?

  李欣:它就是情绪。是两年前的情绪,不是现在。它片段化的讲故事正是我想说的感受。那时侯正在做《自娱自乐》的剧本,于是就想做出这么一个有趣的电影,当然拍摄非常辛苦,尤其是朋友一块筹钱在做,也拍了好长时间。也不知道到底在说什么,但是就想拍个东西来说说这说不出的感觉。

  新京报:难道是一直生活在城市使你感觉“花眼”了?

  李欣:我想是的。我生活在上海,你发现这个城市进步太快,来不及积淀却源源不断的在追求表面化的时尚。有一种失落感在里面,因为我已经不是18岁了,而我们早远离用笔写信的时代,被盗版盘所吞没。但你也不能简单评价哪一种生活更有价值,你在抱怨的同时不也在享受它吗?

  新京报:城市电影有所参照吗?

  李欣:其实别人希望看到的城市,也并不是真实城市的样子,当希望变为习惯,而习惯成自然后,这种参照就显现出来了。拍这个,拍那个就是城市。其实你回过头来看,我们现在没有战火逃难,没有吃不饱、穿不暖,所有的抱怨都来自自身,没有敌人,越来越个人化和具体化了。

  你去包容它,它来感染你

  新京报:长期生活在上海,对上海的老影人应该是很熟悉的吧?

  李欣:长期住在上海的老艺术家绝对与上海之外的人不同,他们身上独特的“海派”气质一眼就看得出来。我也认识一些老艺术家,年龄差距会有观念不同的地方,有时候也会争辩一些东西,但是他们和我们其实都没有对错之分,“争辩”也是一种独特的交流方式。

  新京报:作为新一代的导演,对于老上海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有什么想说的吗?

  李欣:我是非常喜欢看那种带划痕的黑白影片,尤其是默片。这种喜欢可能跟电影没有任何关系,但就是说不出的喜欢,或许也是一种情绪。在看这些影片时,你会很包容,不像对待现在的电影那样“挑刺儿”,因为你包容了它,它就感染了你。你在看的时候忽然觉得虽然衡山路还是衡山路,但当时踩在这块石板上的人早已作古,只能在银幕上一睹芳容。

  新京报:为什么上海的电影在那个时代会这么辉煌?

  李欣:你可以在这些老电影中发现,它们没有杂念,非常有力量。虽然生活上的担忧那么多,但是创作者的激情是现在所谓的高科技都无法弥补的,那个时代的电影人拥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

  感觉变为影像是在考智商新京报:我们通常所说的上海味道,其实是一种空气中的气味,感觉如何外化为影像而使得这种“味道”呈现出来?

  李欣:感觉变为影像是在考智商,这并不是说上海的电影人占有绝对优势,关于上海的电影有很多导演在做,而有的则被称为“伪城市电影”,它把上海表现成一个漂亮的大蛋糕,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也像是时尚杂志包装出来的概念似的人,这样的上海美得无懈可击,但也是如此虚伪。

  新京报:你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人生活在“城市电影”中?

  李欣:我曾经在上海的一家咖啡馆里看到过一位老人,他穿着很老式的西装,西装里的衬衫领口都磨破了,花白的头发一丝不乱的梳得齐整,打扮很诡异,这个咖啡馆里都是一群年轻人还有外国人,他坐在那里听现场演奏的爵士乐,很会欣赏的眯起眼睛陶醉的听着,我试图同他交流,但是被他拒绝,他说出的话让我吃惊“怕儿子知道了打他。”这就是上海独有的人群,因为三十年代上海是租界,歌舞升平,在战火中也有这样的一些年轻人,他们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不醉心于革命,他们生活得很精致,什么也打扰不了他们的生活。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奇特的上海。

  人物背景

  李欣1969年生于上海,1991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业。

  主要作品有:《谈情说爱》《花眼》《自娱自乐》(本报记者张悦)


评论 | 影行天下 | 推荐 | | 打印 | 关闭
 

 

新闻搜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胡锦涛出访欧四国
美国前总统里根病逝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后天》 孙燕姿巡演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