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厂青年导演沈东,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文质彬彬的书生:宽阔敞亮的额头,灵光 闪烁的黑亮眼睛,洁净白皙的皮肤,浓浓重庆味的普通话,永远微笑的嘴唇好像看透了 世间一切真谛。他似乎永远穿着最休闲的宽大外衣--衣服上的大色块代表他跃动不息的想象力,似乎永远穿着最耐磨的牛仔裤和休闲鞋--追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 功夫”的创造瞬间。可他偶尔也展示其粗犷豪迈的一面性情:在片场上,可以将世界上 最文明的愤怒语词倾泻出来,脾气和创作激情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拾;朋友聚会的时候, 一群自诩酒仙的朋
友将沈东君围堵在中间,不胜酒力的他通常是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 然后倒头大睡。…… 2002年,他执导影片《少年英雄》获“童牛奖”最佳故事片奖,2003年,他和王珈导演联合执导《惊心动魄》,也颇获业界好评,获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一日,朋友将一 部描写部队官兵生活训练的文学剧本请他一阅,阅毕沈东君立刻就有将其拍成电影的冲 动。剧本几经反复修改,各级领导一路绿灯积极组织筹备,描写武警某部战士郝冰刻苦 训练,最终成长为一名神枪手的故事影片《枪手》锣齐鼓准,开机拍摄。“《枪手》是一部青春片,按照明振江厂长(八一厂厂长)说的,就是军营青春片,是 给那些热爱军人、热爱枪的年轻人看的。”后期编辑空隙,沈东十分肯定地告诉我。记得刚拿到剧本时,大家一方面被其顺畅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另一方面也不禁疑惑:这部 片子怎么没有女一号呢?与众多影视片男女主人公人物架构模式相反,《枪手》一心一 意追求那种青春阳光、轻松自由、威武刚猛的风格,以明快的叙述节奏、顺畅的故事结 构吸引观众、打动观众,使人们在观看过程中对这种反传统的人物安排“集体失语”,“和尚戏”也能拍得有滋有味,笔者看完样片后深有体会,主创们也是很不容易了。 沈东君以往导演的《少年英雄》、联合导演的《惊心动魄》均是主题严肃的正片,属于主旋律范畴。而《枪手》却是一部相对来说小主题、小背景、小视角、小投入、周期短 的片子。既要能真实地、艺术化地表现火热的现代军营生活,为广大官兵所喜爱,又要 能创造性地、整合各种电影元素去提高影片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为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社会观众群体所接受,对《枪手》的主创们要求极高。摄影崔新平,金鸡奖得主,思维十分清楚,技法也很老辣,他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创作心态非常平和,全身心地想拍一 部好片子,工作自然尽职尽责,一切都调理得有条不紊、严丝合缝,和导演、演员的配 合沟通毫无困难,整个儿外景拍下来,几乎没有补拍的镜头,做到这一点是极不容易 的。主演崔林,属青春偶像派小生,极具“升值”潜力和“追捧”空间。他曾主演《十七岁的单车》和《台湾往事》,在《少年英雄》中饰演王二小的哥哥,与沈东合作愉快。在《枪手》片中扮演郝冰,不怕苦不怕累,拍400米障碍翻高板墙的镜头,前后拍5遍,每遍要翻20次,强度是可想而知的,拍完后,小崔的胳膊已是血肉模糊。在人物外在形象刻画方面,美工、服装、道具部门煞费苦心,因为演员都很帅,高大威武,所以 特意制作了迷彩服、眼罩、皮靴等服装,枪械选择也是经专业人员指点而加工制成的, 整体上感觉十分现代化,甚符国际潮流。另外,片中做了几处高科技镜头,更加突出了艺术效果。 沈导在对郝冰这个人物的刻画上,亦有很多琢磨。过去在银幕上展现50、60年代的兵,大多是从农村来的,性格特点的塑造和《枪手》的男1号完全不是一个路子。郝冰在沈 东君的设计中,是一位很时尚的阳光男孩,不再带有泥土乡村式的质朴,而是一种城镇式的质朴,这与目前部队入伍新战士中,城镇兵和在城镇长期生活的兵的比例逐年增加的趋势是相关联的。这种兵的特点就是当兵入伍的目的性很强,注重人生的自我设计,思想活跃,经历丰富,心态开放,比较崇尚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既有一股不服输 的劲头,也有一种对英雄的崇敬、崇拜心理。编剧和导演显然是敏锐地抓住当代战士的 这些特点趋势,把一个优缺点十分突出、个性鲜明、怀有浓郁“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怀的新时期士兵形象,从众多的士兵原型中浓缩后剥离出来,再嵌入到“神枪手”的训练、成长过程中去,用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枪”元素(强者的象征),去打造中国新时期、和平年代的“英雄偶像”。酷而不冷,帅而不骄,压力之下毫无惧色,方显英雄本色。 《枪手》在艺术造型上,有一些耳目一新之处。比如在回忆部队光荣历史的戏中,大量 穿插舞台话剧式的艺术造型,使人联想起《像鸡毛一样飞》、《黑豹突击队》等影片的 一部分艺术造型细节,风格化的味道比较浓烈,至于能否得到专家和观众的认可,那就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服装造型上,为了能在镜头前把武警战士的形象表现得更酷更 鲜明,符合观众心目中那种野战迷彩服的标准,服装部门特意在原部队迷彩服基础上, 改制了一批特殊的迷彩服,镜头效果十分理想。 因为这部片子基调是轻松,明快,而且也没有很大的票房压力,所以沈东君在实拍中, 便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二次创作的机会,为整部片子添加了一些智慧、幽默的戏份,再 加上著名演员雷恪生,高君等的出彩表演,无形中增加了影片的厚度和味道。 片子虽小,外景时间也不长,但40多天的外景拍摄委实艰苦和曲折。协拍部队要担任很 繁重的执勤保卫任务,很难做到从始至终都抽调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协助拍摄。天公也不 作美,摄制组刚到外景地,阳光灿烂,晴空万里,谁知道几天以后,阴雨绵绵,太阳一 口气一个月都没露脸,把导演沈东和制片主任王建业急得如坐针毡,好在最后一天拍摄 ,终于日上杆头,让沈东君一口气美美地拍了14个镜头。 关于《枪手》的片名问题,内部也多有争论。有的担心,“枪手”一词经常被媒体或相当一部分人指为“代人考试”、“代人作文”的意思,用于片名是否容易引起歧义。导演沈东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枪手很准确地反映了影片主题,语感也很好,很干净, 用神枪手、狙击手做片名都不太合适。 《枪手》即将与观众见面了,愿它像一首优美轻松浪漫的小提琴协奏曲,咏叹生活,咏叹青春。(春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