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 泊明专栏专题 >正文

李焯桃:为电影节松绑

http://ent.sina.com.cn 2005年05月23日15:58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香港现在的电影市道不好,在筹备本届电影节的过程中有没有考虑要增强电影节的功能性,希望藉此为香港电影带来更多的借鉴?

  李焯桃(以下简称“李”):没有从这方面的功能性角度考试,因为:一、电影节是文化事业,不能太短视,太功利;二、电影市道不好原因太多,电影节能起的作用太有限;三、每年电影节的《香港电影面面观》环节,已对香港电影推广至海外起了一定的作用。

  南都:你个人在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中的职务是总经理,这个头衔让我觉得电影节的商业味道很浓,实际上电影节的商业活动多吗?另外一方面我又感觉电影节特别注重艺术性,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李:其实“总经理”的头衔不一定代表商业味道丰厚,因此前全官方主办的时候,掌行政的已全是“高级经理”、“经理”、“副经理”。此外,此头衔乃由艺术发展局接手主办电影节后,招兵买马时定出来的,蛎本人的意愿也。我个人较喜欢策划节目和特刊出版,但如今大多数时间却不可避免要放在行政方面(包括找寻赞助),“总经理”一衔也不能说不恰当。

  至于电影节的“商业活动”,若说与宣传推广有关的,那可有不少;但若说纯粹牟利的,却几乎没有。须知“节目注重艺术性”与“宣传推广注重商业性”之间,并没有什么矛盾。最佳例子可数戛纳电影节

  构建公司化的电影节

  南都:现在的投资商对电影的投资热情似乎不高,这样的尴尬同样蔓延到电影节和电影奖上,台湾电影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紫荆奖都遇到了资金上的尴尬,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情况怎样?

  李:台湾和香港的电影市道都陷入低期,投资热情减退已是正常不过的事。台湾金马奖的经费来自官方(为主),更牵涉政党政治,与香港的情况不同。香港影评人协会两个不同组织主办的金紫荆奖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皆民间主办,经费短绌乃因难找商家赞助。电影节比较幸运,今年的商业赞助打破历年纪录,其实反映了它二十多年建立了一定的品牌的形象,只不过以往由官方主办,从不屑争取民间的商业赞助。

  南都: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也是几易其主,你觉得一个电影节是政府参与主办还是由民间组织承办更有利于它的发展和成长?

  李:最佳模式是民间公司化组织主办,由政府提供1/3至1/2经费的资助,其余1/2至2/3由商业赞助及票房收入补足。这也是多数海外同类的国际电影节及本港每年一度的香港艺术节的模式,早已证明行之有效。如此既保证了一定的财政稳健性,又可保持行政上的独立性和灵活度。

  南都: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你觉得现在的香港国际电影节是否已经找到了一个较为适合自己的模式?

  李:尚在摸索中,希望今年稍后(六七月间)可完成公司化的过程,正式脱离艺术发展局的架构,行政更独立,可有更多时间完善公司化后的架构模式。

  南都:感觉这两年来我们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一直都在酝酿着新的变化,今年的变化已经较为明显,能透露一下今后的发展计划吗?

  李:正如前述,今后的发展计划是公司化后,(在宣传推广上)更努力接近群众,以免曲高和寡;但节目以艺术性为主要考虑的原则坚持不变。

  这两年来一直有新的变化,正如说明了以往官办时期潜力完全未能释放,如今只松绑而已。

  南都:今年的电影节增加了三个竞赛奖,这样的安排目的是什么?

  李: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竞争性,还有就是大大有助电影节在本地的宣传、推广及提高本地观众的兴趣。

  不愿怀旧,只想松绑

  南都:总体感觉今年电影节的怀旧意味很浓,可能是因为我看到不仅有邵氏名片的展映,还有香港电台电视作品精选。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有一种对香港影视辉煌过去的怀念,并以此与现在的香港电影人共勉的意思?

  李:纯属巧合。不可不知的,是“香港电台75周年电视作品精选”只是一个“附加”节目,即并非电影节主动策划的节目,而是应香港电台为庆祝创台75周年的邀请,而加添的“赠庆”项目。

  至于邵氏名片大展,更是由香港电影资料馆为配合电影节而筹办的节目。为何是邵氏?那当然跟天映娱乐同期大量推出邵氏制作的VCD/DVD有关啦!

  南都:香港国际的视野一直都非常开阔,不局限于哪几个国家的电影作品,也不局限在哪几个类型上。尤其在类型上我觉得一些大师的经典作品经常会和一些地下作品同时出现,我想知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李:香港国际电影节一向都以这份兼收并蓄的多元性自豪。多年前我曾经写过,“民主多元,打破垄断”,是电影节的存在理由,因为它是每年一度密集放映平日被商业发行制度排斥的各国电影,从而打破一切(因商业或政治导致的)主流电影意识形态垄断和宰制的盛会。

  南都:另外我想向你了解一下你对目前香港电影的看法,除了经济和社会的原因外,香港电影还有什么其它需要总结的地方?香港电影目前最缺少的是什么?

  李:香港电影的低潮,其实与整个社会的泄气息息相关。当社会重拾自信时,香港电影也会有再抬起头的一天。目前香港电影最缺少的,一是经过磨练,能拍大片的年轻一代人才;二是勇于投资在他们身上的资金或投资者。

  南都:展望一下今后,你觉得内地和香港在电影上的合作空间如何?我们的电影节有考虑在加强香港和内地电影的合作上多做些努力吗?

  李:香港电影和内地的合作空间当然很大。若说制作上的合作,电影节是没有角色扮演的。但在推动两地文化上的交流方面,电影节当然可以更努力多一点。

  被访者介绍:李焯桃,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评委。曾任《电影双周刊》总编辑,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以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现职香港国际电影节总经理。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