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雪域高原的另类魔幻
根据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喜玛拉雅王子》,从片名就可看出故事背景是西藏。为了更好地保持莎士比亚戏剧的特色,导演将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西藏。
时代背景的确定 ,从服装造型的角度来讲,首先面临的就是风格定位。目前,关于藏族这样一个古老民族,服饰文化方面的专著很难找到。可能藏语书籍会有一些,但本片创作周期极短——案头设计加制做体现只有短短六个月。因此也没有时间找藏族朋友帮忙研究。 如果从省力的角度简单处理,就用现实西藏服装稍加修改,做到“形似”也不会有大问题。但艺术贵在创新,每一次机会,都值得珍惜。经反复思考,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创意。
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本剧改变自外来名剧,而所设定的故事背景是“喜玛拉雅”地域,可理解为非特指西藏这个小范围。
西藏民族是很古老的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导致服饰的变化并不很大。这一点从西藏壁画上就能看到。 因此重新寻找创作切入点:莎士比亚戏剧本原本就极为诗意,可跳出“藏族”这个框框,处理得更浪漫;八年前曾连续三年上西藏采风,对藏民族服饰文化有深刻的印象。抓住这些印象,重新思考:
a.回避西藏服饰中的清朝残留,去除习惯性的小装饰,从大西藏角度,不分服饰区域特征,为我所用;
b.从大款式着手,保留藏服的基本款式,将其作为大块面来灵活运用、处理;
c.所有装饰按需选用、重新创造,近有西藏游牧民族的典型图案,远有古埃及部分装饰手法以及西伯利亚土著装饰等等。虽经过再创造有很大不同,但却使用藏民族饰物中常见的“红、蓝、绿、黑” 色彩习惯等来体现。
d.最终总体风格定位:虚实结合。基本款式、大块面、大轮廓作“虚”处理,饰物、图案等作为“实”处理,精心刻画。不求“形似”而努力达到“神似”。如此定位,设计空间就拓展开来,把握住总原则,随意放飞想像的翅膀。
宫廷服饰豪华精致
甲波宫廷部分是全剧主体。几乎所有主要人物都集中在此部分。拉摩洛丹(哈姆雷特)、奥萨鲁央(奥菲莉亚)、墀坤赞菩(父亲)、克劳盎(叔叔)、娜姆王后(母亲)、尼玛德朗(奥菲莉亚父)、雷桑耳(奥菲莉亚哥)等等。还有众大臣、男女侍从、侍卫等群众。主要人物服饰造型风格,以裘皮为特色,当然也有布质的室内便装。
“虚实结合”也体现在主要人物身上,帽饰和肩部为“实”,花大功夫仔细刻画。如“克劳盎、娜姆王后、苏毗国公主阿郄苏羯”等人物的帽子和装饰。专程去西藏,请首饰匠人按经过重新设计的要求定制 ,采用黄铜和白铜手工打造;大臣的帽子,借鉴一种喇嘛帽款式改变而来;宫廷侍卫的服饰最为夸张。因其身份的特殊性,造型本就应具有一定仪式感。在片中,牦牛作为图腾。所以大胆地将藏饰中的一种牦牛头造型经过设计后,做成了宫廷侍卫夸张的帽子,总体感觉异常强悍,很具威慑力。
百姓服装质地粗犷
这部分占的比重不大,以拉摩洛丹的两位好友为代表。这部分作用,从全剧造型节奏需要的角度来讲,是为了对比、衬托宫廷人物的精致和豪华。选用质地粗犷、色彩单一的面料,成衣后再进行多次加工,使其具有层次感。
军队图腾造型夸张
分宫廷军队和一般军队。一般军队的造型也较夸张,“牦牛头”图腾由腰部至肩部,头面部分放在胸腹部,同时还具有“铠甲护心镜”的实用功能。牛角延伸到肩部,视觉效果奇特而又有仪式感。整体色彩采用有层次的灰黑色。
苏毗公主戎装轻盈
新增的苏毗国公主阿郄苏羯及所带领的苏毗国军队。 此部分是莎士比亚原作中没有的。剧中苏毗国是甲波国邻邦。造型风格上有较大区别。首先色彩以银、白做主调,其次服装款式也与甲波完全不同。因公主所带领的军队以女兵为主,所以虽身穿铠甲,但总体处理后的视觉感较轻。如公主的戎装,头上带的盔帽采用“白铜”打造。身上的铠甲,甲片全部用“贝壳”镶缀,贝壳色彩也是银白色。里面再配以白色的短袍,整体协调轻盈。
古代西藏背景的影片很少拍摄,西藏王族题材就更少见。对创作者来讲,这是一个巨大挑战,同时又具有巨大的诱惑力。唐宋时的中原,是中国历史的鼎盛时期。但西藏处在喜玛拉雅山区的地理位置,物产匮乏,交通极为不便。藏人主要还是过着游牧生活。因此本片即便是宫廷,也未必有多“奢华”。至少和中原地区表面的所谓的“奢华”有很大不同。应是那种“厚重的、涩涩的、内敛的”同时又极为“粗犷、大气”的感觉。
总的说来,经过半年多的案头思考和制作阶段不断的修正,服装方面基本达到了影片所需要的艺术目标。从设计之初,就有意识做到不受真实藏服的限制。努力抓住其精髓,力求达到“神似”。再造一个新的藏式风格,一个“喜玛拉雅王子”电影艺术世界中的藏式风格。
莫小敏 服装设计